以桥之名链接一座城

时间: 2023-10-11 11:43:03 |   作者: 解决方案

产品特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水网纵横的成都,桥已经超越了地理坐标的范畴,成为这座城市的风景。在老城区,九眼桥、安顺廊桥早已成为成都人的情感链接。放眼新城区,五岔子大桥、川西民居山墙形状的成龙·锦归桥、月牙湖桥等“新桥”,正缔造出一大新的城市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拥有桥梁基本的通行功能,更是公园城市慢行系统和景观设计体系的一部分。

  被赋予强大视觉震撼的五岔子大桥,在五一期间抖音话题量猛超春熙路、太古里、宽窄巷子,冲到了成都景点话题榜的第一名。去年底落成的五岔子大桥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抢占起社会化媒体的热搜榜。这座桥位于成都高新南区府河沿线,与府河正交,西临红星路南延线、世纪城会展中心,东接中和片区。

  桥梁设计参考了“无限之环——莫比乌斯环”的概念,把在四维空间中才存在的无限形态抽象设计到三维空间当中,形成数学中“∞”。谈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大桥外形,五岔子大桥设计团队中的一员,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创意总监吕锐坦言,这和整个设计团队的构成有关。有着英国留学背景的吕锐和记者说:“我们的团队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化,大多是 80、90 后,思维相对活跃,脑洞开得比较大。二是国际化,设计的具体方案虽是以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主导,但也有德国设计师顾问团队的参与和协助,他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思路和理念。”

  为什么会是“莫比乌斯环”?吕锐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说:“这一方面和我个人经历有关,早在英国留学期间,我对一些非线性的建筑规划设计就接触得较多,也参与了一些相关的设计项目,对参数化设计很熟悉。另一方面和我的个人兴趣有关,虽然我是学景观设计出身的,但一直都对数学、物理乃至科幻非常热衷。‘莫比乌斯环’本身是来自物理学和数学的概念,但它展现出的来自维度的美感和神秘感,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感官愉悦,也符合大众审美。其实在艺术设计上,莫比乌斯环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物,很多艺术品都收纳了这个理念,但在建筑学上,特别是国内的桥梁建筑上,采用‘莫比乌斯环’设计的,五岔子大桥还是首创。”

  白天,五岔子大桥看起来和成都众多的人行天桥并无二致,滚滚车流在桥下的科华南路穿行。每当夜幕降临,五岔子大桥独有的剧场台阶的广场空间上,簇拥着众多市民,谈恋爱的年轻情侣、拍照打卡的姑娘,或者前来散步的老者。五岔子大桥为何有如此吸引力?并不是特别需要多么深刻的理由,随便问问在桥上打卡的人们,他们的答案都出奇一致——这座桥颜值足够高,特别是夜晚被灯光点亮后,充满未来感,拥有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的几乎所有特质。

  桥是人类充满想象力的创造,也是极具美感的一种建筑形式,在多少文人笔下,桥也是一种联接、过渡与意象,代表一种渴望、温暖或寄托。日本作家中京野子在《桥的故事》中写道,“跨越桥本身,包括它的高度,都是一种十分振奋人心的体验。”

  成都的另一座“网红桥”,位于成龙大道的成龙·锦归桥将这种渴望和寄托表现得更突出。成龙·锦归桥立面造型汲取川西传统民居的山墙轮廓及廊桥的线条,构件颜色采用古代木家具的紫檀色。旭日初升时,桥上投射下排列有序的几何线条阴影,山墙形态、檩条,阴影的虚实组合,勾勒出“千门万户入画图”山水画卷。站在桥上放眼远望,花田、湖区、林盘,好一派“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美丽场景。华灯初上,暖黄色灯光点亮整座桥梁,唤醒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归属渴望。

  当代著名建筑师王澍在他的《造房子》一书里说,自己近年来经常在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因为追求“自然之道”,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生活,是中国和亚洲地区曾经共享的价值观与建造方法。若要找回曾经遍布中国城乡的诗意,大概只有重返自然之道一途。“此心安处是吾乡”,成龙·锦归桥的川西民居山墙轮廓,配合韫暖的灯光,行走桥上,仿佛重返自然,重归心灵的故乡,成龙·锦归桥也成为成都市民争相前往打卡的网红桥之一。

  桥梁作为连接目的地两端的工具,从其诞生之初就拥有着极强的公共属性。纵观我国过去许多桥梁的修建,由于其硬性的机动车交通通行需求和时代因素,往往直接由桥梁设计单位设计。但全球范围内的著名桥梁几乎都是由建筑师设计的,桥梁从规划设计理念开始,就注入了建筑师对美学的考量。对普通市民来说,这一种专业的考量体现在对桥梁质量和细节的精益求精之上或许更容易理解。因为只有保证从设计理念到施工全套工艺流程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才能最终将桥梁的美感完美呈现出来。吕锐透露,质量的把控不仅是办公室的数据校验,还是在工地上蹲出来的。

  过去,桥梁的交通功能无疑是最突出的,连接河道的两岸,为人们的出行生活提供便利。桥上走过的人大多步履匆匆,他们在意的是桥对面的目的地,而并非桥梁本身。但随着越来越多具有超高颜值的“网红桥”出现,人们发现桥本身也是目的地。

  一座桥是怎么样才能做到超越其连接交通的物理意义?以五岔子桥为代表这些网红桥,已经不单单是一座城市的颜值担当,它们以其独特的意韵吸引人们蜂拥打卡,从而激活该区域的城市活力,甚至成为了一个区域乃至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城南的多座“网红桥”,在满足基本功能后,通过设计理念、地标级的定位、对公共空间氛围的营造,实现了建筑在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最终让多座城南桥梁名声大噪,从而激活了一个区域的公共活力。

  五岔子大桥在概念提出时,就已经为人们设想了驻留的公共空间——环绕式剧院台阶。台阶位于副桥,与主桥的慢行功能完美共存,想要通行的人与想要停留观景的人互不打扰。

  “五岔子大桥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一座慢行桥梁,给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步行和骑行空间,让他们拥有别样的都市体验。”吕锐表示,团队在设计五岔子大桥最初,就非常强调它是一座共享的都市文化地标,强调大桥的平台属性和公益属性。所以能在桥上看到各个年龄层的市民共享这一公共空间,无论是拍摄短视频在网络上分享的新青年,还是站在桥上拉家常的中老年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分享乐趣的平台。所以,从某一种意义上说,这座桥不仅连通了高新区的桂溪街道和中和街道,还沟通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

  其实不止五岔子大桥,城南的多座“新桥”在打造之初,都具有“以人为本”的打造理念,从与人有关的多重维度进行考量。人们很难想到,在天府一街与天府二街高楼大厦之间,竟然藏着一处月牙湖桥。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座充满江南风情的拱桥竟然和恢弘大气的五岔子桥出自同一个设计师团队。月牙湖桥是一座月牙形拱桥,拱形形状与通体细腻的白色桥面,一同营造出仿如西湖拱桥般的古典景色,充满古典美的拱桥恰好连接两边的摩登的写字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拱桥周围,是精心打造的月牙湖公共空间,沿湖步道、亲水栈道和月牙湖桥形成丰富的城市滨水休闲区,是城南年轻人忙碌工作中的心灵休憩之所。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吕锐从小对送仙桥、万里桥、洗面桥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这些桥梁记忆随着现代化的节奏似乎越来越淡了。“所以现在我们要继承的是成都桥梁文化,要创造的是新的成都桥梁记忆。”吕锐对未来“新桥”充满信心,“在成都主城区范围内既有地标效益又完全提供给市民步行的桥梁就有两座:五岔子大桥和安顺廊桥,但我相信未来这样的桥在我们成都会慢慢的变多,为公众提供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从在城市中建公园,到在公园里建城市,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成都,桥梁更肩负起无缝连接未来公园城市的重任。今年 4 月12 日,为期 14 天的“绿动我心,桥有我名”天府绿道锦城公园桥梁名称全民征集活动落下帷幕,由市民自己命名的锦城公园 7 座新桥诞生。这 7 座桥梁分别为:跨越剑南大道中段的剑南·星虹桥;跨越天府大道的天府·鸿锦桥;跨越科华南路与锦江的锦江·桐锦南桥;跨越成自泸高速主线的蓉遵·飞龙桥;跨越成龙大道的成龙·锦归桥;跨越驿都大道的驿都·雁渡桥;跨越成渝高速公路的成渝·玉蕊桥。这 7 座桥梁都起到了连接锦城公园绿道的作用。例如跨越剑南大道中段的剑南·星虹桥取意“灯光如虹,星辉如雨”,该桥以简洁舒展的线性与两侧锦城湖公园3、4号湖区的一级绿道连接。夜晚时刻,大桥的蓝紫调冷光与环球中心的蓝紫调冷光相互应和,凸显出高新区的科技感。

  作为天府绿道的重要一环,锦城公园始终致力于区域共享。为更好地串联滨水空间和街区,构建城市休闲新场景,勾勒城市新生活,设计者以空中绿道理念和亲水栈道的理念,在锦城公园修建了 7 座桥梁。作为锦城绿道南区工程概念规划设计负责人,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前期规划所所长白熙认为,邀请市民参与桥梁命名,不仅体现了锦城公园“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艺术化建设理念,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唤醒市民和网友的家园情怀,让大家都来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共享这座城市的美好。特别是通过命名活动,邀请市民体验参与锦城公园的桥梁命名活动,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邀请市民成为绿道设计师,增加市民的幸福感、参与感和成就感。

  “桥的本质仍然是连接,这 7 座桥梁起到的就是无缝连接锦城公园绿道的作用,但与许多老城区的通行桥梁不同,这 7 座桥梁均是公园城市慢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其目的和意义是突破城市主干道、河流等天然物理障碍,保障人们骑行和步行的连贯性与安全性。”白熙表示,只为车辆通行的桥梁更多具有的是交通功能,而慢行系统桥梁,为的是把人的体验感推到最高,这是慢行系统桥梁的核心。”白熙提到这些作为公园城市慢行系统一部分的“新桥”的设计理念——近人尺度,即从人可感知、可细品的角度去营造桥梁。如果说设计桥梁是一个创造过程,修建桥梁是一个施工全套工艺流程,那么桥梁的许多细节,例如用色、声光电配置、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设计理念与在地文化的呼应等,就是在营造桥梁氛围,都是建筑师起初就需按照“一桥一景”原则考虑周全的。

  白熙特意提到锦城公园“新桥”的一大特色,它们均是人行桥,承担着公园内部连接、公园外部连接、实现园与园、园与城,以及不一样的等级的绿道转换作用。虽然是慢行景观桥,却又与传统印象小桥精致的步行桥不同,这些桥梁的跨度和体量都相对大了不少。“是因为这些桥梁跨越的都是城市中主要的交通干道和水网,现场地面地下条件都极为复杂,怎么样确定桥梁走线、与竖向高程设计都是难点。同时设计秉持无缝骑行理念设计,桥梁引桥坡度都进行严控,保障骑行和步行的连贯与舒适,正是这些复杂多变的限定性条件决定了这 7 座大桥不可以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小桥流水中的小桥。”白熙说,锦城绿道希望我们大家从城市到公园的转换是自然无缝的骑行状态,陡陂台阶、推车上桥,这种容易打断游客体验连贯性的措施不是我们设计初心。

以桥之名链接一座城

时间: 2023-10-11 11:43:03 |   作者: 解决方案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水网纵横的成都,桥已经超越了地理坐标的范畴,成为这座城市的风景。在老城区,九眼桥、安顺廊桥早已成为成都人的情感链接。放眼新城区,五岔子大桥、川西民居山墙形状的成龙·锦归桥、月牙湖桥等“新桥”,正缔造出一大新的城市文化现象,它们不仅拥有桥梁基本的通行功能,更是公园城市慢行系统和景观设计体系的一部分。

  被赋予强大视觉震撼的五岔子大桥,在五一期间抖音话题量猛超春熙路、太古里、宽窄巷子,冲到了成都景点话题榜的第一名。去年底落成的五岔子大桥几乎在一夜之间,开始抢占起社会化媒体的热搜榜。这座桥位于成都高新南区府河沿线,与府河正交,西临红星路南延线、世纪城会展中心,东接中和片区。

  桥梁设计参考了“无限之环——莫比乌斯环”的概念,把在四维空间中才存在的无限形态抽象设计到三维空间当中,形成数学中“∞”。谈到充满科幻色彩的大桥外形,五岔子大桥设计团队中的一员,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创意总监吕锐坦言,这和整个设计团队的构成有关。有着英国留学背景的吕锐和记者说:“我们的团队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化,大多是 80、90 后,思维相对活跃,脑洞开得比较大。二是国际化,设计的具体方案虽是以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为主导,但也有德国设计师顾问团队的参与和协助,他们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思路和理念。”

  为什么会是“莫比乌斯环”?吕锐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说:“这一方面和我个人经历有关,早在英国留学期间,我对一些非线性的建筑规划设计就接触得较多,也参与了一些相关的设计项目,对参数化设计很熟悉。另一方面和我的个人兴趣有关,虽然我是学景观设计出身的,但一直都对数学、物理乃至科幻非常热衷。‘莫比乌斯环’本身是来自物理学和数学的概念,但它展现出的来自维度的美感和神秘感,能够给人带来极大的感官愉悦,也符合大众审美。其实在艺术设计上,莫比乌斯环并不是什么稀罕事物,很多艺术品都收纳了这个理念,但在建筑学上,特别是国内的桥梁建筑上,采用‘莫比乌斯环’设计的,五岔子大桥还是首创。”

  白天,五岔子大桥看起来和成都众多的人行天桥并无二致,滚滚车流在桥下的科华南路穿行。每当夜幕降临,五岔子大桥独有的剧场台阶的广场空间上,簇拥着众多市民,谈恋爱的年轻情侣、拍照打卡的姑娘,或者前来散步的老者。五岔子大桥为何有如此吸引力?并不是特别需要多么深刻的理由,随便问问在桥上打卡的人们,他们的答案都出奇一致——这座桥颜值足够高,特别是夜晚被灯光点亮后,充满未来感,拥有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的几乎所有特质。

  桥是人类充满想象力的创造,也是极具美感的一种建筑形式,在多少文人笔下,桥也是一种联接、过渡与意象,代表一种渴望、温暖或寄托。日本作家中京野子在《桥的故事》中写道,“跨越桥本身,包括它的高度,都是一种十分振奋人心的体验。”

  成都的另一座“网红桥”,位于成龙大道的成龙·锦归桥将这种渴望和寄托表现得更突出。成龙·锦归桥立面造型汲取川西传统民居的山墙轮廓及廊桥的线条,构件颜色采用古代木家具的紫檀色。旭日初升时,桥上投射下排列有序的几何线条阴影,山墙形态、檩条,阴影的虚实组合,勾勒出“千门万户入画图”山水画卷。站在桥上放眼远望,花田、湖区、林盘,好一派“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的美丽场景。华灯初上,暖黄色灯光点亮整座桥梁,唤醒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归属渴望。

  当代著名建筑师王澍在他的《造房子》一书里说,自己近年来经常在西方国家的建筑学院做讲座,讲得最多的主题就是如何“重返自然之道”。因为追求“自然之道”,以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生活,是中国和亚洲地区曾经共享的价值观与建造方法。若要找回曾经遍布中国城乡的诗意,大概只有重返自然之道一途。“此心安处是吾乡”,成龙·锦归桥的川西民居山墙轮廓,配合韫暖的灯光,行走桥上,仿佛重返自然,重归心灵的故乡,成龙·锦归桥也成为成都市民争相前往打卡的网红桥之一。

  桥梁作为连接目的地两端的工具,从其诞生之初就拥有着极强的公共属性。纵观我国过去许多桥梁的修建,由于其硬性的机动车交通通行需求和时代因素,往往直接由桥梁设计单位设计。但全球范围内的著名桥梁几乎都是由建筑师设计的,桥梁从规划设计理念开始,就注入了建筑师对美学的考量。对普通市民来说,这一种专业的考量体现在对桥梁质量和细节的精益求精之上或许更容易理解。因为只有保证从设计理念到施工全套工艺流程每一个细节的精确,才能最终将桥梁的美感完美呈现出来。吕锐透露,质量的把控不仅是办公室的数据校验,还是在工地上蹲出来的。

  过去,桥梁的交通功能无疑是最突出的,连接河道的两岸,为人们的出行生活提供便利。桥上走过的人大多步履匆匆,他们在意的是桥对面的目的地,而并非桥梁本身。但随着越来越多具有超高颜值的“网红桥”出现,人们发现桥本身也是目的地。

  一座桥是怎么样才能做到超越其连接交通的物理意义?以五岔子桥为代表这些网红桥,已经不单单是一座城市的颜值担当,它们以其独特的意韵吸引人们蜂拥打卡,从而激活该区域的城市活力,甚至成为了一个区域乃至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城南的多座“网红桥”,在满足基本功能后,通过设计理念、地标级的定位、对公共空间氛围的营造,实现了建筑在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平衡。正是这种“平衡”最终让多座城南桥梁名声大噪,从而激活了一个区域的公共活力。

  五岔子大桥在概念提出时,就已经为人们设想了驻留的公共空间——环绕式剧院台阶。台阶位于副桥,与主桥的慢行功能完美共存,想要通行的人与想要停留观景的人互不打扰。

  “五岔子大桥的定位从一开始就是一座慢行桥梁,给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步行和骑行空间,让他们拥有别样的都市体验。”吕锐表示,团队在设计五岔子大桥最初,就非常强调它是一座共享的都市文化地标,强调大桥的平台属性和公益属性。所以能在桥上看到各个年龄层的市民共享这一公共空间,无论是拍摄短视频在网络上分享的新青年,还是站在桥上拉家常的中老年人,都在这里找到了分享乐趣的平台。所以,从某一种意义上说,这座桥不仅连通了高新区的桂溪街道和中和街道,还沟通了不同年龄段的市民。

  其实不止五岔子大桥,城南的多座“新桥”在打造之初,都具有“以人为本”的打造理念,从与人有关的多重维度进行考量。人们很难想到,在天府一街与天府二街高楼大厦之间,竟然藏着一处月牙湖桥。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座充满江南风情的拱桥竟然和恢弘大气的五岔子桥出自同一个设计师团队。月牙湖桥是一座月牙形拱桥,拱形形状与通体细腻的白色桥面,一同营造出仿如西湖拱桥般的古典景色,充满古典美的拱桥恰好连接两边的摩登的写字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拱桥周围,是精心打造的月牙湖公共空间,沿湖步道、亲水栈道和月牙湖桥形成丰富的城市滨水休闲区,是城南年轻人忙碌工作中的心灵休憩之所。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吕锐从小对送仙桥、万里桥、洗面桥的故事耳熟能详。但是这些桥梁记忆随着现代化的节奏似乎越来越淡了。“所以现在我们要继承的是成都桥梁文化,要创造的是新的成都桥梁记忆。”吕锐对未来“新桥”充满信心,“在成都主城区范围内既有地标效益又完全提供给市民步行的桥梁就有两座:五岔子大桥和安顺廊桥,但我相信未来这样的桥在我们成都会慢慢的变多,为公众提供更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从在城市中建公园,到在公园里建城市,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成都,桥梁更肩负起无缝连接未来公园城市的重任。今年 4 月12 日,为期 14 天的“绿动我心,桥有我名”天府绿道锦城公园桥梁名称全民征集活动落下帷幕,由市民自己命名的锦城公园 7 座新桥诞生。这 7 座桥梁分别为:跨越剑南大道中段的剑南·星虹桥;跨越天府大道的天府·鸿锦桥;跨越科华南路与锦江的锦江·桐锦南桥;跨越成自泸高速主线的蓉遵·飞龙桥;跨越成龙大道的成龙·锦归桥;跨越驿都大道的驿都·雁渡桥;跨越成渝高速公路的成渝·玉蕊桥。这 7 座桥梁都起到了连接锦城公园绿道的作用。例如跨越剑南大道中段的剑南·星虹桥取意“灯光如虹,星辉如雨”,该桥以简洁舒展的线性与两侧锦城湖公园3、4号湖区的一级绿道连接。夜晚时刻,大桥的蓝紫调冷光与环球中心的蓝紫调冷光相互应和,凸显出高新区的科技感。

  作为天府绿道的重要一环,锦城公园始终致力于区域共享。为更好地串联滨水空间和街区,构建城市休闲新场景,勾勒城市新生活,设计者以空中绿道理念和亲水栈道的理念,在锦城公园修建了 7 座桥梁。作为锦城绿道南区工程概念规划设计负责人,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五院前期规划所所长白熙认为,邀请市民参与桥梁命名,不仅体现了锦城公园“以人为本”的现代化、艺术化建设理念,更重要的是,从精神层面唤醒市民和网友的家园情怀,让大家都来参与这座城市的建设,共享这座城市的美好。特别是通过命名活动,邀请市民体验参与锦城公园的桥梁命名活动,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邀请市民成为绿道设计师,增加市民的幸福感、参与感和成就感。

  “桥的本质仍然是连接,这 7 座桥梁起到的就是无缝连接锦城公园绿道的作用,但与许多老城区的通行桥梁不同,这 7 座桥梁均是公园城市慢行系统中的一部分,其目的和意义是突破城市主干道、河流等天然物理障碍,保障人们骑行和步行的连贯性与安全性。”白熙表示,只为车辆通行的桥梁更多具有的是交通功能,而慢行系统桥梁,为的是把人的体验感推到最高,这是慢行系统桥梁的核心。”白熙提到这些作为公园城市慢行系统一部分的“新桥”的设计理念——近人尺度,即从人可感知、可细品的角度去营造桥梁。如果说设计桥梁是一个创造过程,修建桥梁是一个施工全套工艺流程,那么桥梁的许多细节,例如用色、声光电配置、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设计理念与在地文化的呼应等,就是在营造桥梁氛围,都是建筑师起初就需按照“一桥一景”原则考虑周全的。

  白熙特意提到锦城公园“新桥”的一大特色,它们均是人行桥,承担着公园内部连接、公园外部连接、实现园与园、园与城,以及不一样的等级的绿道转换作用。虽然是慢行景观桥,却又与传统印象小桥精致的步行桥不同,这些桥梁的跨度和体量都相对大了不少。“是因为这些桥梁跨越的都是城市中主要的交通干道和水网,现场地面地下条件都极为复杂,怎么样确定桥梁走线、与竖向高程设计都是难点。同时设计秉持无缝骑行理念设计,桥梁引桥坡度都进行严控,保障骑行和步行的连贯与舒适,正是这些复杂多变的限定性条件决定了这 7 座大桥不可以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小桥流水中的小桥。”白熙说,锦城绿道希望我们大家从城市到公园的转换是自然无缝的骑行状态,陡陂台阶、推车上桥,这种容易打断游客体验连贯性的措施不是我们设计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