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枣庄市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时间: 2024-01-04 02:33:06 |   作者: 城市照明规划

产品特点

  9月14日下午,枣庄市政府新闻办解读《枣庄市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克允作新闻发布。

  杜克允介绍说,水弹性城市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规划范围、期限及目标。规划范围为枣庄市中心城区(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的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总面积约369.09km2。研究范围扩大至枣庄市市辖五区(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约3069km2。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规划基期为2021年,近期至2025年,规划远期到2035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5年,城市建成区8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弹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依据我市现状生态格局,以保护市域重要生态资源、统筹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格局为目标,划定两级生态控制线,并制定分级分类管控策略。基于各项海绵技术影响因子的评价,以经济可行、技术合理为原则,构建枣庄市水弹性城市技术库。水弹性城市建设分区包括海绵生态保育区、海绵生态涵养区、海绵生态缓冲区、海绵建设优化区、海绵建设发展区五类。规划对各类建设分区提出具体建设标准,明确管控单元划分和分区管控要求,结合水系规划、排水防涝规划、路网结构等资料,将规划区划分为32个管控单元,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和面源污染物控制提出分区管控要求。

  水弹性城市系统规划及分期建设规划。系统规划包括水资源利用系统规划、水环境改善系统规划、水生态修复系统规划、水安全保障系统规划、水文化弘扬系统规划。分期建设规划包括分期建设达标范围、水弹性城市项目库、近期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指引。《规划》明确了近期和远期水弹性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分为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水系整治、排水设施5个大类,列出近期建设项目,确定不同用地性质、建设方式的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的约束性要求与引导性指标。

  规划衔接与管控。规划衔接包括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详细规划衔接、与专项规划衔接等。《规划》明确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控和重要环节管控,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及相关目标落实情况的管控。

  保障措施。明确强化组织保障、增强资金保障、加强制度保障、强化人才保障、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加强上下级部门联动。积极扩宽融资渠道,鼓励跨地区、跨部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动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强海绵城市专题培训、行业技术交流等,发挥专家智库作用。鼓励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力度。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杜益伟,市城市建设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唐贵东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枣庄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指引。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现实意义,将对我市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影响?

  杜克允:海绵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解决城市内涝、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是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我市编制新一轮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中体现,《规划》的出台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枣庄城市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规划》以新一轮枣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为基础,结合枣庄城市发展目标、用地性质等,通过衔接城市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科学确定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指标。《规划》明确,城市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时,要贯彻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地考虑水弹性城市排水分区,按照中心城区建成区的32个管控单元,确定适用的海绵技术设施,因地制宜开展项目设计,根据不同用地类别,考虑各类用地实施低影响开发的适宜性和难度,通过落实管控单元的约束性要求与引导性指标,将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逐步实现城市水环境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记者:海绵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请问我市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杜益伟: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城市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站位部署,加快完善体制机制。精准把握国家、省关于水弹性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先后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建议》《关于按照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城建项目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出台《枣庄市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水弹性城市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机制。

  高起点规划,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全域谋划,编制完成《枣庄市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枣庄市水弹性城市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进一步明确规划控制目标,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统筹布局、协调推进,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管控依据和技术支撑。

  高水平管控,严格建设过程监管。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控,指导各区(市)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各类建设项目建设条件和规划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所有的环节,实现规划、建设、管理无缝衔接。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系统布局和建管协同原则,在各类建设项目中贯彻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措施,实现城市建设效益最大化。

  高标准实施,多措并举推进项目落实。按照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倡导“海绵+”理念,将水弹性城市与旧城更新、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有机结合。启动实施“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精准聚焦居民实际诉求,持续完善改造内容,实施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化改造。全市已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95.05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3%,城市雨涝有效缓解,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记者:请问《规划》出台后,我市将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施,逐步推动水弹性城市建设?

  唐贵东:水弹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规划》出台后,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部门多、范围广、业务杂,各区(市)人民政府落实责任、统筹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项目建设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同时秉承“共同缔造”理念,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营造全民共谋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坚持系统思维,落实管控措施。切实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项目建设所有的环节。同时,加强项目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既要避免“图有但未建”,也要避免“建了但无用”,严格落实运维主体,保障运维资金,健全长效运维管理体系,切实发挥海绵设施的作用和效果。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项目建设。持续加大全域水弹性城市建设力度,老城区改造要注重与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有机结合,新城区建设要强化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开发片区等与周边雨水系统的协调衔接。依托海绵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片区互联,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近远期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

  坚持探索创新,强化技术保障。按照《规划》中提出的“经济可行、技术合理”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适度创新,建立枣庄市水弹性城市技术库,加快海绵技术推广应用,持续优化水弹性城市项目设计。主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科学有序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

  部长有约丨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安: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幸福家园

解读《枣庄市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时间: 2024-01-04 02:33:06 |   作者: 城市照明规划

  9月14日下午,枣庄市政府新闻办解读《枣庄市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杜克允作新闻发布。

  杜克允介绍说,水弹性城市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

  规划范围、期限及目标。规划范围为枣庄市中心城区(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的城市建成区及规划扩展区域,总面积约369.09km2。研究范围扩大至枣庄市市辖五区(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台儿庄区、山亭区)的行政辖区范围,面积约3069km2。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规划基期为2021年,近期至2025年,规划远期到2035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为75%。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5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5年,城市建成区85%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水弹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依据我市现状生态格局,以保护市域重要生态资源、统筹生态保护和城乡建设格局为目标,划定两级生态控制线,并制定分级分类管控策略。基于各项海绵技术影响因子的评价,以经济可行、技术合理为原则,构建枣庄市水弹性城市技术库。水弹性城市建设分区包括海绵生态保育区、海绵生态涵养区、海绵生态缓冲区、海绵建设优化区、海绵建设发展区五类。规划对各类建设分区提出具体建设标准,明确管控单元划分和分区管控要求,结合水系规划、排水防涝规划、路网结构等资料,将规划区划分为32个管控单元,对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和面源污染物控制提出分区管控要求。

  水弹性城市系统规划及分期建设规划。系统规划包括水资源利用系统规划、水环境改善系统规划、水生态修复系统规划、水安全保障系统规划、水文化弘扬系统规划。分期建设规划包括分期建设达标范围、水弹性城市项目库、近期建设项目、建设项目指引。《规划》明确了近期和远期水弹性城市建设达标面积,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分为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水系整治、排水设施5个大类,列出近期建设项目,确定不同用地性质、建设方式的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的约束性要求与引导性指标。

  规划衔接与管控。规划衔接包括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与详细规划衔接、与专项规划衔接等。《规划》明确对项目实行全过程管控和重要环节管控,落实海绵城市建设有关要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及相关目标落实情况的管控。

  保障措施。明确强化组织保障、增强资金保障、加强制度保障、强化人才保障、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涉水行业主管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加强上下级部门联动。积极扩宽融资渠道,鼓励跨地区、跨部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推动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加强海绵城市专题培训、行业技术交流等,发挥专家智库作用。鼓励公众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加大海绵城市建设宣传力度。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杜益伟,市城市建设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唐贵东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枣庄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指引。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现实意义,将对我市城市建设带来哪些影响?

  杜克允:海绵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形象、解决城市内涝、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是转变城市建设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大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我市编制新一轮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集中体现,《规划》的出台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枣庄城市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规划》以新一轮枣庄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为基础,结合枣庄城市发展目标、用地性质等,通过衔接城市道路、绿地、水系、排水防涝等相关专项规划,科学确定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指标。《规划》明确,城市建设项目在规划设计时,要贯彻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最大限度地考虑水弹性城市排水分区,按照中心城区建成区的32个管控单元,确定适用的海绵技术设施,因地制宜开展项目设计,根据不同用地类别,考虑各类用地实施低影响开发的适宜性和难度,通过落实管控单元的约束性要求与引导性指标,将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逐步实现城市水环境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记者:海绵城市建设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请问我市在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杜益伟: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城市建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站位部署,加快完善体制机制。精准把握国家、省关于水弹性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先后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建议》《关于按照水弹性城市建设要求实施城建项目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出台《枣庄市水弹性城市建设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法制化的水弹性城市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机制。

  高起点规划,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坚持规划引领,突出全域谋划,编制完成《枣庄市水弹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枣庄市水弹性城市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等,进一步明确规划控制目标,制定分期建设规划,统筹布局、协调推进,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管控依据和技术支撑。

  高水平管控,严格建设过程监管。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控,指导各区(市)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各类建设项目建设条件和规划设计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所有的环节,实现规划、建设、管理无缝衔接。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系统布局和建管协同原则,在各类建设项目中贯彻水弹性城市建设理念,落实水弹性城市建设措施,实现城市建设效益最大化。

  高标准实施,多措并举推进项目落实。按照系统化全域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指导思想,倡导“海绵+”理念,将水弹性城市与旧城更新、市政基础设施补短板有机结合。启动实施“海绵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模式,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精准聚焦居民实际诉求,持续完善改造内容,实施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化改造。全市已累计建成海绵城市面积95.05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43%,城市雨涝有效缓解,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记者:请问《规划》出台后,我市将如何保障《规划》的实施,逐步推动水弹性城市建设?

  唐贵东:水弹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规划》出台后,我们将联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海绵城市建设涉及部门多、范围广、业务杂,各区(市)人民政府落实责任、统筹管理,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形成合力,项目建设各方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建立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同时秉承“共同缔造”理念,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海绵城市建设,营造全民共谋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坚持系统思维,落实管控措施。切实强化项目全过程管控,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项目建设所有的环节。同时,加强项目的施工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既要避免“图有但未建”,也要避免“建了但无用”,严格落实运维主体,保障运维资金,健全长效运维管理体系,切实发挥海绵设施的作用和效果。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项目建设。持续加大全域水弹性城市建设力度,老城区改造要注重与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等有机结合,新城区建设要强化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开发片区等与周边雨水系统的协调衔接。依托海绵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片区互联,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近远期水弹性城市建设目标。

  坚持探索创新,强化技术保障。按照《规划》中提出的“经济可行、技术合理”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适度创新,建立枣庄市水弹性城市技术库,加快海绵技术推广应用,持续优化水弹性城市项目设计。主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科学有序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

  部长有约丨邹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新安: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多元共建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