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建设350个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工业化水产养殖。

2023-12-22 作者: 行业资讯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为逐步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合理规划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落实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持续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

  不可否认,海洋牧场在近3-5年来,以一种全新的海洋渔业生产模式被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中国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取向。而且,我国在建设世界级海洋牧场上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以下内容将盘点我国制造的十大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

  由武船重工集团海工研究院进行工程设计和总包建造的世界首座半潜式智能养殖场,于2017年交付挪威使用,直径110米,20层楼高,单套造价4.2亿人民币。一个养殖周期可养殖150万尾鱼,产值超1亿美元。

  “海洋渔场1号”集挪威先进养殖技术、现代化环保养殖理念和世界顶端海工设计于一身、现代化全自动的深海养殖装备,突破了挪威传统近海养殖海域限制,可在开放海域100米至300米水深区域进行三文鱼养殖。

  中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养殖装备。2018年交付,投资1.15亿元,周长180米,有效养殖水体5万立方米,可养殖鲑鳟鱼类30万尾,产量1500吨。

  深蓝1号大型智能网箱为开展黄海冷水团规模化养殖的关键工程设备。黄海冷水团绿色养殖工程建设项目于2015年5月启动,是国家新旧动能转换和山东省海上粮仓建设重点项目。该网箱为钢结构,可根据养殖海区水层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升降调节,来提升养殖水体利用效率并为养殖鱼类提供最佳的环境条件;网箱采用波浪能、太阳能等绿色清洁能源作为电力供应;网箱装载的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可对鱼类行为及水质水文状况做实时监控,实现养殖生产的智能化精准管理;网箱的设计与建造所采用的鱼类捕获、网衣清洗、水下补气等多项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该装备是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深海渔业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的支撑作用。

  全球第一艘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的万吨级智能渔场,总长91.3米,宽度27.6米,设置3+1养殖区,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

  “德海1号”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与天津德赛公司联合设计制造,2018年建成投产,成为国际上唯一通过17级台风工况检验安全的深海渔场。配备智能化投喂养殖专家系统、自动投饵机、监控监测系统、风光互补能源系统、海水制淡系统、起网机、水下洗网机和高弹性锚泊系统;设有养殖区、生活区、储藏区、控制区等多个功能区,适应20-100米水深海域区间养殖,可实现一体化管理及无人驻守养殖。

  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船,2020年在山东烟工,是中集来福士为挪威三文鱼养殖企业NordlaksOppdrettAS建造的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深水养殖工船,长385米,宽59.5米,可养殖10000吨三文鱼。

  该工船是全球首艘通过单点系泊系统来进行固定的养殖装备,日常运营中,工船随着海水流向围绕系泊系统可360度的旋转,加快海水交换,改善养殖环境。在恶劣气候下,正是因为此特殊的系泊系统,大幅度减少海浪等因素对船体的冲击,确保养殖安全。同时,为满足现代化养殖需求,该工船装备全球最先进的三文鱼自动化养殖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鱼苗自动输送、饲料自动投喂、水下灯监测、水下增氧、死鱼回收、成鱼自动搜捕等功能。此外,该工船符合全球最严苛的NORSOK(挪威石油工业技术法规)标准,入级挪威船级社,适应挪威峡湾外的极寒气候和恶劣海况。

  由3个养殖网箱组合而成,直径80米,总养殖体积3万立方米,投资6600余万元。

  在“耕海1号”设计中,山东海洋积极地推进数字化技术应用,探索融合5G、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依托全国首个海洋牧场5G基站、烟台市5G 700M海上联合实验室等基础条件,成功打造出“5G+海洋牧场”,实现“可视、可测、可控、可预警”的智能化养殖、体验型文旅和立体化安防,有效解决了传统海洋牧场存在的管理手段粗放、养殖产能落后、养殖主观经验过强、环境安全风险隐患大等难题,首年养殖斑石鲷等优质海水鱼成活率即达到98%以上,同时大幅度降低了养殖成本,保持了安全事故零记录。

  “经海001号”是亚洲顶级规模的深远海智能网箱,总投资7000万元,单体网箱年产量达到600-700吨,平台为68*68*40米钢结构,容积约7万立方米。

  “经海1号”能实现网箱平台的深远海鱼类养殖功能,配备生活、机械平台。网箱平台采用风光储能作为日常电力供应方式,通过自动投喂、水下监测、水下洗网等设备,实现了网箱平台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经海一号”是在第一代基础上来优化升级推出的第二代深水坐底式网箱。网箱由立柱、上环、下环、沉垫&防沉板、斜支撑等组成,内部仍为一个整网空间。网箱采用太阳能、风能作为主电力来源,太阳能风能在日照充足、风力稳定时基本满足日常照明、水下监控、船员间及监控室室内空调的用电需求。

  总长86米,宽30米,高18米,采用钢质半潜结构与软体网组成约3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搭载智能渔业养殖系统,可实现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等现代化渔业生产功能,年产优质海鱼可达120万斤。

  今年3月,“普盛海洋牧场1号”在广州南沙签字交付。该平台由海南普盛海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造,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发设计,广船国际所属文冲修造负责建造,入级中国船级社(CCS),是华南地区首个取得CCS入级证书的海洋牧场养殖装备。交付后将服务于海南省乐东县龙栖湾国家级现代智慧海洋牧场,助力“海上粮仓”建设,为海南全岛建设自贸港打造海上旅游新业态。

  平台还配备了海水淡化、污水处理、仓储空间、休闲餐厅等生活设施,采用采用光伏等清洁能源供电实现能源自给自足,通过四角锚泊提供出色的抗风浪能力,不仅安全可靠,还可实现生态循环可持续运营,是一座集绿色智能装备、养殖渔场、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海洋产业融合基地。

  总长249.9米,宽45米,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可实现年产3700吨高品质鱼类。

  “国信1号”是全球唯一一艘建成并运营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开创诸多国际先例。该船采用移动养殖模式,在有效规避台风等自然风险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季节随大黄鱼适合生长的水温和环境在我国深远海开展游弋式养殖作业,实现大黄鱼等高价值鱼类的全年可持续供应。

  船上构建了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基于岸基的船岸一体化智慧云平台,通过这一个平台,全船2108个测点信息对养殖舱内水、氧、光、饲、鱼进行集中控制与实时监测。养殖生产数据可通过船岸一体化系统实时传输到岸基,确保船岸一体联动、岸基远程监控的实现,实现智慧养殖。

  长92米,宽36米,高27米,常规使用的寿命20年,养殖水体达6.2万立方米,年产600吨深海野生大黄鱼,经济价格近亿元。

  “闽投1号”为可移动半潜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采用海工平台半潜式结构设计,四角锚泊定位,拥有非常良好的抗风浪能力。配置视频监控、水质监测、海流气象监测、5G通信基站等监控传输设施,可自动调节温度、水质,并投放饵料,实现智能养殖。

  长120米,宽56米,箱体高度12.5米,养殖水体达6.5万立方米,年产鱼量2000吨,实现年产值1.2亿元,于今年11月在福安市南方船厂成功下水。

  宁德1号项目由福建省南方船业有限公司建造,是全国首座入级中国船级社(CCS)半潜式全框架深海养殖平台。具有可升降、抗台风、避赤潮及智能化养殖等特征,将填补国内深远海自动化养殖大黄鱼的空白,改善近海养殖污染等问题。该项目为试验性科研平台项目,整体的结构为高强度Z向船板建造,平台装有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海洋机器人洗网巡逻等装备,目前已申请6项专利,“宁德1号”项目于去年10月开工建造,预计今年12月底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