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现状分析

时间: 2023-10-05 07:44:24 |   作者: 建筑桥梁照明

产品特点

  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湖南自2007年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公共服务水准不断提升,逐步建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均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分析当前湖南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现状及在全国的排位及存在问题,提出增强湖南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建议。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2007年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湖南属于第三层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指数与全国平均总指数相当,但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较弱。2005年至2007年,湖南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总指数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6、16、17位,而这三年公共服务领域指数的排名分别为第19、22、20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由于暂时无法获取200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数据,我们用2008年数据来说明湖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全国的排位情况。

  1、就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2009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32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共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801个,培训人数达46.99万人;有技工学校128个,培训社会人员15.4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1.21万人。开展了以“进城务工,帮您解难”为主题,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为服务对象的“春风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为稳定全省就业局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2、湖南就业服务水平在全国的状况。2008年,湖南城镇登记失业率较高,为4.2%,与黑龙江、上海、湖北、云南并列排全国第3,与全国中等水准持平,仅低于四川(4.6%)和宁夏(4.4%),最低的三个省份为甘肃(3.2%)、广东(2.6%)和北京(1.8%)。为失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是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目标之一。2008年,湖南共有就业培训中心310个,位居全国第1;就业培训中心财政补助经费0.54亿元,排全国第4;就业训练人数915759人,排全国第3。共有技工学校144所,排全国第7;技工学校培训社会人员数偏少,为115097人/次,排全国第17。

  1、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到2009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879.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1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828.79万人,增加480.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92.01万人,增加1.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72.08万人,增加68.5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502.04万人,增加70.4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4618.2万人,参合率为91.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试点县市达5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41.44%。

  2、湖南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的状况。一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和平均标准较低。2008年,湖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135.2元/人、月,在全国排第24位,在中部六省中,高于河南(120.0元/人、月)和安徽(132.9元/人、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180.4元/人、月,在全国排第23位,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河南(169.0元/人、月)。这两个指标都低于全国中等水准,且增长乏力。2008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增长7.3%,低于全国中等水准的12.6%,全国排第2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增长41.9%,略高于39.9%的全国中等水准。二是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仍显落后。基本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根据我们国家社会保障的现实情况,应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尚无明确规定,为测算的便利,暂用城镇人口数代替。2008年,湖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31.5%,全国排第19,低于36.3%的全国中等水准。三是新农合人均筹资额有待提升。到2008年,湖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方面覆盖122个县市区,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达4501.50 万人,补偿受益1335.67万人次,当年筹资总额为35.8亿元。新农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低筹资水平下的较高保障水平,湖南新农合人均筹资额水平较低,仅为79.6元,全国排倒数第2,只比广西高2元,相当于全国中等水准96.2元的82.7%,相当于上海的14.8%。

  1、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明显。2009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为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9.3%。随着教育投入的增长,教育质量也稳步提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2%,小学升学率已达到100%;初中升学率达99.61%,比上年提高5.6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0.69%,比上年提高15.26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为146.9人,比上年增加8.3人。

  2、湖南教育水平在全国的状况。一是生均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的差距。2008年,湖南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9.2%,全国排名第12,高于16.32%的全国中等水准,中部六省排第2。湖南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38.99亿元,全国排名第12,中部六省排第2。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327.61元,低于2757.53元的全国中等水准,全国排第24;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611.4,略高于全国3543.25元的中等水准,全国排第15,中部六省排第1;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326.96元,低于3208.84元的全国中等水准,中部六省排第2。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3140.7元和4531.27元,低于3811.34元和7577.71元的全国中等水准,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差距较大。二是各级普通学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2008年,湖南省普通小学师生比为1:18.32,全国排第18;普通中学师生比为1:12.34,全国排第3;普通高中师生比为1:16.46,全国排第14,都好于全国中等水准。但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和普通高校的生师比都比全国中等水准差,排名也较为靠后,尤其是普通中专仅排倒数第3。

  1、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2009年,全省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20.3万张,增长16.7%。卫生技术人员24.8万人,增长6.9%。每万人拥有床位数30.7张,比上年提高3.2张;每万人拥有医生14.6人,比上年提高0.5人。妇幼保健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上年的30.45/10万下降到27.14/10万,婴幼儿死亡率由上年的8.51‰下降到7.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上年的11.76‰下降到10.86‰,妇科病检查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达86.43%和63.05%。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和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12万人。

  2、湖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在全国的状况。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距较大。2008年,湖南财政医疗卫生支出87.6亿元,全国排第13,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匹配,但从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来看,湖南差距明显。2008年,湖南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137.3元,排名全国倒数第1,相当全国中等水准的67.3%,仅相当于支出水平最高的北京的16.0%。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08年,医护人员方面,湖南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34人,全国排名第21,低于3.81人的全国中等水准,在中部六省中排第3;医疗机构硬件方面,湖南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52张,全国排23位,低于2.84张的全国中等水准,在中部六省中与湖北并列第2。妇幼保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儿童保健情况去看,2008年,湖南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比重为2.28%,高于1.92%的全国中等水准,全国排第21位;新生儿访视率为86.91%,略高于全国中等水准, 全国排16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为63.27%和63.53%,与全国中等水准还有一定差距,分别低11.8和13.9个百分点,排位也较为靠后,分别为26位和27位。孕产妇保健状况要略好于儿童保健状况,2008年,湖南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分别为96.92%和99.78%,但孕产妇死亡率为30.45/10万,低于全国水平,排第22位。

  1、文化服务体系不停地改进革新。2009年,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10个,艺术表演场馆67个,演出2.18万场次;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2543个,举办展览3487个,组织文艺活动22316次;全省有图书馆120个,总藏量1839.4万册件,总流通940.2万人次,组织各类讲座970次,举办展览252个;有博物馆75个,藏品460165件/套,1911.3万人/次参观。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6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11%,分别比上年提高0.53个和0.45个百分点。花鼓戏《老表轶事》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湘戏《李贞回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花鼓戏《作田汉子也风流》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作品奖。

  2、湖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全国的状况。文化部门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湖南文化部门共有文化事业机构(包括: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中等艺术学校) 2961个,位居全国第3,仅次于四川、河南。其中,文化站数量排名全国第1,公共图书馆数量也较多,全国排第7。文化活动较为活跃。2008年,湖南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为965万人次,全国排第9;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为22千场,全国排第5。

  1、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备。2009年,全省城市用水、用气普及率分别为94.82%和85.6%,分别比上年提高0.22和1.3个百分点;有污水处理厂42座,比上年增加16座,城市污水处理率为59.2%,提高7.1个百分点,排水管密度为6.31公里/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12.59平米和8.47平米,分别比上年提高0.59平米和0.47平米。全省公路里程合计19.14万公里,比上年增长3.7%,乡(镇)通畅率和建制村通畅率分别为95.5%和72.2%,比上年分别提高3.8和10.7个百分点。

  2、湖南公共基础设施在全国的状况。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尚低于全国中等水准。2008年,湖南城市用水普及率为94.6%,燃气普及率为84.3%,低于94.7%和89.6%的全国中等水准,排名分别为第17和第19;城市污水处理率也较低,为52.1%,全国排第26,中部六省倒数第2;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情况稍好,为10.89标台,全国排第13,中部六省排第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仍需提高。2008年,湖南农村改水收益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为91.9%和58.1%,都低于全国中等水准,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2和第2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92.2%,略低于全国的92.86%。湖南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17个省(区)之一。

  (一)城乡间公共服务的供给差距明显。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无论在人均收入还是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城乡卫生保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湖南孕产妇死亡率城市为21.51/10万,农村为29.8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市为9.87‰,农村为11.34‰;二是饮用水安全城乡差距较为显著,2009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2.33%,而全省设市城市用水普及率为94.82%;三是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城市普通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比重为90.4%,高于农村的62.1%,城市普通小学生均仪器设施总值和每百人计算机台数分别为490.5元和4.5台,高于农村的188.0元和2.1台。

  (二)地区间公共服务的供给差距较大。湖南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形成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差距。从具体指标来看,2009年,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最高的长沙为6.26人,最低的邵阳为2.56人,仅相当于长沙的40%;每万人口拥有收养类社会福利事业床位数,最高的长沙为20.91张,最低的娄底为11.09张,还不到长沙的一半。

  (三)性别间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一定的差距。跟着社会的进步,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性别差距在不断缩小,可是在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性别差距依然存在。2009年,湖南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年,低于男性的8.7年;女性成人识字率为92.03%,低于男性的97.37%;女性参与非正规就业高于男性,城镇单位女性就业比重明显低于男性且呈年年在下降的趋势,由2005年的34.5%减少到2009年的33.2%,下降了1.3个百分点;女婴生命权仍受到侵害,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为115.61,虽略低于上年,但严重偏离正常值(102-107)。

  (四)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供给仍显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实际上既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同时也没办法进入城镇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近几年,这一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工被纳入到城镇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内,也逐步享受到了教育、文化、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但相对于城镇居民其基本公共服务仍显不足。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清晰地界定全体公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把基本共服务与公民的基本权利联系起来,通过编制发展规划,确定各项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和标准。建立和完善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财政体制,制定统一的实物标准,包括设施、设备和技术人员配备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划执行、达标状况来监督和检查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

  (二)明确增加各种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顺序。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实现所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同时,要明确增加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顺序,重点在基本的、群众急需的、边际社会效益高的公共服务项目上加大投入。

  (三)推行基本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按照一般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应有政府部门负责承担。但是,对于一些半公共产品,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政府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政府可通过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热情参加公共产品服务,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供给状况的绩效评价与监测体系。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对影响、引导和激励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具备极其重大作用,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完善的评估制度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绩效评估是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也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监测统计体系,假如没有分城乡、分地区和分社会群体的可靠统计数据,就不可能对农村与城市之间、地区之间、农民工及其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展进行监测与评估。统计数据的匮乏在某些领域显得较为突出,如分性别的数据,农民工等社会群体获得公共服务的数据等。提高这一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是对公共服务状况做有效评估的重要手段。

湖南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现状分析

时间: 2023-10-05 07:44:24 |   作者: 建筑桥梁照明

  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湖南自2007年明白准确地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在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政府公共服务水准不断提升,逐步建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加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群众均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分析当前湖南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现状及在全国的排位及存在问题,提出增强湖南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建议。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5-2007年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报告》,湖南属于第三层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等水平地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总指数与全国平均总指数相当,但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较弱。2005年至2007年,湖南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总指数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第16、16、17位,而这三年公共服务领域指数的排名分别为第19、22、20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由于暂时无法获取2009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数据,我们用2008年数据来说明湖南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全国的排位情况。

  1、就业服务水平有效提升。2009年,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32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就业援助率100%;共有民办职业培训机构801个,培训人数达46.99万人;有技工学校128个,培训社会人员15.42万人,其中失业人员1.21万人。开展了以“进城务工,帮您解难”为主题,以农村富余劳动力、被征地农民、返乡农民工为服务对象的“春风行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为稳定全省就业局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2、湖南就业服务水平在全国的状况。2008年,湖南城镇登记失业率较高,为4.2%,与黑龙江、上海、湖北、云南并列排全国第3,与全国中等水准持平,仅低于四川(4.6%)和宁夏(4.4%),最低的三个省份为甘肃(3.2%)、广东(2.6%)和北京(1.8%)。为失业人员提供培训服务是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目标之一。2008年,湖南共有就业培训中心310个,位居全国第1;就业培训中心财政补助经费0.54亿元,排全国第4;就业训练人数915759人,排全国第3。共有技工学校144所,排全国第7;技工学校培训社会人员数偏少,为115097人/次,排全国第17。

  1、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到2009年末,全省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为879.1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0.11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1828.79万人,增加480.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92.01万人,增加1.8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人数472.08万人,增加68.5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502.04万人,增加70.4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4618.2万人,参合率为91.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试点县市达5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率41.44%。

  2、湖南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的状况。一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和平均标准较低。2008年,湖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135.2元/人、月,在全国排第24位,在中部六省中,高于河南(120.0元/人、月)和安徽(132.9元/人、月);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180.4元/人、月,在全国排第23位,在中部六省中,仅高于河南(169.0元/人、月)。这两个指标都低于全国中等水准,且增长乏力。2008年,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增长7.3%,低于全国中等水准的12.6%,全国排第23;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增长41.9%,略高于39.9%的全国中等水准。二是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仍显落后。基本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根据我们国家社会保障的现实情况,应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尚无明确规定,为测算的便利,暂用城镇人口数代替。2008年,湖南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为31.5%,全国排第19,低于36.3%的全国中等水准。三是新农合人均筹资额有待提升。到2008年,湖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方面覆盖122个县市区,参加新农合的人数达4501.50 万人,补偿受益1335.67万人次,当年筹资总额为35.8亿元。新农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现了低筹资水平下的较高保障水平,湖南新农合人均筹资额水平较低,仅为79.6元,全国排倒数第2,只比广西高2元,相当于全国中等水准96.2元的82.7%,相当于上海的14.8%。

  1、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明显。2009年,全省教育经费总支出为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9.3%。随着教育投入的增长,教育质量也稳步提升。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2%,小学升学率已达到100%;初中升学率达99.61%,比上年提高5.6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0.69%,比上年提高15.26个百分点;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为146.9人,比上年增加8.3人。

  2、湖南教育水平在全国的状况。一是生均教育投入存在一定的差距。2008年,湖南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为19.2%,全国排名第12,高于16.32%的全国中等水准,中部六省排第2。湖南预算内教育经费为338.99亿元,全国排名第12,中部六省排第2。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327.61元,低于2757.53元的全国中等水准,全国排第24;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3611.4,略高于全国3543.25元的中等水准,全国排第15,中部六省排第1;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2326.96元,低于3208.84元的全国中等水准,中部六省排第2。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3140.7元和4531.27元,低于3811.34元和7577.71元的全国中等水准,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差距较大。二是各级普通学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2008年,湖南省普通小学师生比为1:18.32,全国排第18;普通中学师生比为1:12.34,全国排第3;普通高中师生比为1:16.46,全国排第14,都好于全国中等水准。但职业高中、普通中专和普通高校的生师比都比全国中等水准差,排名也较为靠后,尤其是普通中专仅排倒数第3。

  1、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2009年,全省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20.3万张,增长16.7%。卫生技术人员24.8万人,增长6.9%。每万人拥有床位数30.7张,比上年提高3.2张;每万人拥有医生14.6人,比上年提高0.5人。妇幼保健水平显著提升,全省孕产妇死亡率由上年的30.45/10万下降到27.14/10万,婴幼儿死亡率由上年的8.51‰下降到7.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上年的11.76‰下降到10.86‰,妇科病检查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分别达86.43%和63.05%。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和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112万人。

  2、湖南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在全国的状况。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差距较大。2008年,湖南财政医疗卫生支出87.6亿元,全国排第13,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匹配,但从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来看,湖南差距明显。2008年,湖南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为137.3元,排名全国倒数第1,相当全国中等水准的67.3%,仅相当于支出水平最高的北京的16.0%。人均卫生资源占有量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08年,医护人员方面,湖南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3.34人,全国排名第21,低于3.81人的全国中等水准,在中部六省中排第3;医疗机构硬件方面,湖南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2.52张,全国排23位,低于2.84张的全国中等水准,在中部六省中与湖北并列第2。妇幼保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儿童保健情况去看,2008年,湖南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比重为2.28%,高于1.92%的全国中等水准,全国排第21位;新生儿访视率为86.91%,略高于全国中等水准, 全国排16位;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分别为63.27%和63.53%,与全国中等水准还有一定差距,分别低11.8和13.9个百分点,排位也较为靠后,分别为26位和27位。孕产妇保健状况要略好于儿童保健状况,2008年,湖南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分别为96.92%和99.78%,但孕产妇死亡率为30.45/10万,低于全国水平,排第22位。

  1、文化服务体系不停地改进革新。2009年,全省有艺术表演团体110个,艺术表演场馆67个,演出2.18万场次;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2543个,举办展览3487个,组织文艺活动22316次;全省有图书馆120个,总藏量1839.4万册件,总流通940.2万人次,组织各类讲座970次,举办展览252个;有博物馆75个,藏品460165件/套,1911.3万人/次参观。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6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11%,分别比上年提高0.53个和0.45个百分点。花鼓戏《老表轶事》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湘戏《李贞回乡》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花鼓戏《作田汉子也风流》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作品奖。

  2、湖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全国的状况。文化部门文化事业机构数位居全国前列。2008年,湖南文化部门共有文化事业机构(包括: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中等艺术学校) 2961个,位居全国第3,仅次于四川、河南。其中,文化站数量排名全国第1,公共图书馆数量也较多,全国排第7。文化活动较为活跃。2008年,湖南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为965万人次,全国排第9;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为22千场,全国排第5。

  1、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备。2009年,全省城市用水、用气普及率分别为94.82%和85.6%,分别比上年提高0.22和1.3个百分点;有污水处理厂42座,比上年增加16座,城市污水处理率为59.2%,提高7.1个百分点,排水管密度为6.31公里/平方公里;人均拥有道路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12.59平米和8.47平米,分别比上年提高0.59平米和0.47平米。全省公路里程合计19.14万公里,比上年增长3.7%,乡(镇)通畅率和建制村通畅率分别为95.5%和72.2%,比上年分别提高3.8和10.7个百分点。

  2、湖南公共基础设施在全国的状况。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尚低于全国中等水准。2008年,湖南城市用水普及率为94.6%,燃气普及率为84.3%,低于94.7%和89.6%的全国中等水准,排名分别为第17和第19;城市污水处理率也较低,为52.1%,全国排第26,中部六省倒数第2;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情况稍好,为10.89标台,全国排第13,中部六省排第2。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仍需提高。2008年,湖南农村改水收益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为91.9%和58.1%,都低于全国中等水准,全国排名分别为第22和第20;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92.2%,略低于全国的92.86%。湖南是全国农村公路里程超过10万公里的17个省(区)之一。

  (一)城乡间公共服务的供给差距明显。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结构”,使城乡无论在人均收入还是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一是城乡卫生保健水平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湖南孕产妇死亡率城市为21.51/10万,农村为29.8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市为9.87‰,农村为11.34‰;二是饮用水安全城乡差距较为显著,2009年,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62.33%,而全省设市城市用水普及率为94.82%;三是城乡教育资源存在差距,城市普通小学大专以上学历教师比重为90.4%,高于农村的62.1%,城市普通小学生均仪器设施总值和每百人计算机台数分别为490.5元和4.5台,高于农村的188.0元和2.1台。

  (二)地区间公共服务的供给差距较大。湖南区域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形成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差距。从具体指标来看,2009年,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最高的长沙为6.26人,最低的邵阳为2.56人,仅相当于长沙的40%;每万人口拥有收养类社会福利事业床位数,最高的长沙为20.91张,最低的娄底为11.09张,还不到长沙的一半。

  (三)性别间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一定的差距。跟着社会的进步,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性别差距在不断缩小,可是在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性别差距依然存在。2009年,湖南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0年,低于男性的8.7年;女性成人识字率为92.03%,低于男性的97.37%;女性参与非正规就业高于男性,城镇单位女性就业比重明显低于男性且呈年年在下降的趋势,由2005年的34.5%减少到2009年的33.2%,下降了1.3个百分点;女婴生命权仍受到侵害,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女性为100)为115.61,虽略低于上年,但严重偏离正常值(102-107)。

  (四)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供给仍显不足。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流动性大,实际上既无法享受到相应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同时也没办法进入城镇基本社会保障体系。近几年,这一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慢慢的变多的农民工被纳入到城镇基本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内,也逐步享受到了教育、文化、就业培训等公共服务,但相对于城镇居民其基本公共服务仍显不足。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清晰地界定全体公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把基本共服务与公民的基本权利联系起来,通过编制发展规划,确定各项公共服务的范围、种类和标准。建立和完善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财政体制,制定统一的实物标准,包括设施、设备和技术人员配备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规划执行、达标状况来监督和检查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

  (二)明确增加各种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顺序。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实现所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的同时,要明确增加各类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顺序,重点在基本的、群众急需的、边际社会效益高的公共服务项目上加大投入。

  (三)推行基本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按照一般的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应有政府部门负责承担。但是,对于一些半公共产品,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投入,政府应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以政府供给为主、民间资本广泛参与的供给机制。政府可通过各种政策安排鼓励民间资本热情参加公共产品服务,补充政府供给的不足,实现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四)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供给状况的绩效评价与监测体系。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价对影响、引导和激励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具备极其重大作用,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完善的评估制度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绩效评估是引导公共服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也是实行行政问责制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监测统计体系,假如没有分城乡、分地区和分社会群体的可靠统计数据,就不可能对农村与城市之间、地区之间、农民工及其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展进行监测与评估。统计数据的匮乏在某些领域显得较为突出,如分性别的数据,农民工等社会群体获得公共服务的数据等。提高这一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能力是对公共服务状况做有效评估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