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开放40年 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

时间: 2023-09-13 18:33:42 |   作者: 建筑桥梁照明

产品特点

  40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40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40年春风化雨,岁月如歌。

  2018年2月14日,习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城市规划亦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风雨同舟砥砺前行。2017年,恰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城市规划》杂志创刊40周年之时,《城市规划》策划了“40年40篇论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遴选”活动。历时半年的遴选工作,109位专家对所有论文的认真研读、仔细筛选和匿名投票,产生了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在专家现场评议阶段,专家评议团队对入选“40年40篇论文”的文章进行了现场评议,产生了10篇对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论文,向为城乡规划事业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前辈、学者们致敬!

  为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特此重温“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详细名单及专家点评如下。

  摘要:正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具体地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的逐步的提升,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工业和城乡之间关系的特点,以及城镇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等几个维度内容。

  摘要:这篇文章着重研究城市的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总是受到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研究城市形态可以使规划者自觉地掌握城市形态变化的规律,提出较为合理的规划方案,并利用其规律进行引导和控制。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经济地理、城市建设方针、经济投资、城市的现状、自然环境、城市交通等。这一些因素是综合地起作用的。自然力和人为的力,自然和规划,交错地对城市形态起作用。它们常表现为线形的,由内向外,磁性相吸,以及内部调节的特点。规划工作者要注意城市各要素之间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了研究城市形态的方法。

  摘要:正 一、问题的提出 城镇和乡村是人类聚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城镇是以工商业等各种非农业活动为主、聚居人口较多、人口和建筑密度较大、具有相当市政基础设施的居民点,它们一般是不同范围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乡村是以组织农业生产为主、聚居人口较少、人口与建筑密度较低、基本不具有市政设施和市镇形态的居民点。

  专家团评语 :指出中国城镇与城镇化研究中的人口统计问题,为城市地理学介入并推动城市规划学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摘要:1980年提出的城市发展总方针,经过8年的实践,既显示了它的正确性,也反映出某些不足之处。本文从反思角度对这一方针作出了评价,并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发展方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专家团评语 :打破了以往的“规模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有关城市发展方针的新见解。

  摘要:改革的深化,冲击了传统的规划思维方法。本文从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的核心问题——利益制约出发,对规划适应商品经济体制、考察经济实力、调动公众参与、保持价值中立等问题进行思考,并由此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我国规划界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感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肯定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发表了探索性的意见,本文还强调了规划要着重于更为广义的内涵。作者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理论框架。

  专家团评语 :明确城市规划在物质规划层面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强调在物质规划基础上要着重于更广义的内涵,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搭建了理论框架。

  摘要:这篇文章着重研究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中有关土地使用、社会组织、规划原则及评价标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并由此阐明我国城市规划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

  专家团评语 :系统研究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使用、社会组织、评价标准、公众参与等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剖析容积率基本概念出发,指出了容积率内含的四个基本特性,具体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些特性协调城市政府、城市规划师、开发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影响容积率的几个主要因素。

  专家团评语 :对容积率做了系统凝练的研究,提出了其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管控工具的运用方法。

  摘要:正 “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又是填充在这一空间结构内、并不断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组合。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与它所集中和流传的文化之规模和复杂程度紧密关联......人类社会的文化成就、文化积累越是广博丰厚,就越显出城市在组合、开发这些文化成果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

  专家团评语 :系统总结芒福德的自然观、人文观与区域论、整体论,创造性地提出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与设想。

  摘要:现代城市设计应该同时考虑物质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心理价值的定位和投资效益的实现。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策略的角度探讨研究现代城市设计中环境和空间设计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

  摘要:本文在研究大规模城市改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区应进行小规模改造、整治,并就其意义及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专家团评语 :针对大规模城镇改造问题,阐释小规模改造整治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小规模改造整治的规划设计方法。

  摘要:本文从复合ECO理论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协调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从总体设计、功能区规划、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三个层面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对策,提出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以期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展。

  专家团评语 :在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开创了对生态城市研究的新领域。

  摘要:1848年英国诞生了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从此,现代城市建设拉开了法制化发展的序幕。但世界上专门为城市规划制定的第一部国家级的法律,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

  专家团评语 :高度概括了世界城市规划法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景,是城市规划法系研究的基础性成果。

  摘要:我国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均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其周围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既是集聚核,又是扩散源,而且同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但由于彼此间在具体区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与结构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其空间问题的表现形式又各有特色。以宏观背景分析、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大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乡村地区城市化、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五个方面对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探讨。

  专家团评语 :系统研究我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的空间积聚与扩散,标志着一个重大科研成果的集成。

  摘要:城市规划是市场有序运行的根本原则 ,规划实施是全社会的事业 ,因此 ,要保证规划的实施 ,规划就应当是城市政策的集中体现 ,并建立面向社会利益调配的规划制度 ,从引导和控制两个方面完善规划实施的手段。

  专家团评语 :比较早地系统研究了城市规划实施的若干问题,厘清了规划引导与规划控制不同层面的实施策略,构建了支撑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理论方法。

  摘要:1990年代,中国许多城市所发生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的拓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其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诸项动力因素,并讨论了不同发展的策略下城市规划的作用。

  摘要:在回顾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原因;同时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特点,指出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建筑保护更新的几个问题;最后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我国历史街区的规模范围核定标准。

  专家团评语 :作者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提出历史街区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的规模范围核定标准。

  摘要:城市定位理论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之后,已呈现出某些不足之处。这种建立在以外部环境长期不变,而且城市政府无所不能的假设上的城市规划学说,显然需要从实际出发做修改补充。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从城市定位理论存在的三方面基本缺陷分析入手,介绍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尤其是通过引进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与城市定位理论的比较,从而得出必须以基于增强城市自身适应性的城市竞争力理论来补充完善传统的定位理论的结论。综合竞争力概念只适应于产业和功能多元化的大城市,而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而言,城市核心竞争力更为适用。

  专家团评语 :在城市竞争的环境下,提供了能改变城市定位静态表达的一种方案。

  摘要:就空间论空间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化、多元化的社会经济进程,城市规划必须研究空间背后的社会利益机制,所有的城市规划工作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利益问题进行的,城市规划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城市规划的目标就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应该始终是城市规划师的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但是城市规划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公共利益,为此需要克服来自几个维度的自利性影响。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该在空间上拓展,更应该在学科领域上加强交叉,尤其是注重对于决定土地与空间利用模式的利益关系的研究,应该逐渐向政策科学转变,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应该重视规划中的利益诉求机制的建设和规划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公益用地范围的界定。

  专家团评语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开创了城市规划领域公共利益研究的先河。

  摘要: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后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转型正处于重要的关头,同时将我国城市规划的未来走向问题突出地提到我们面前。我国现代城市规划一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建立的,但是,若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和公共政策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本质来权衡,则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构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专家团评语 :针对利益纷争,思辨性地呼吁城市规划从技术工具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檄文。

  摘要:长期以来,制度因素一直是城市规划中无法规范分析的一个领域。许多规划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制度影响为零的假设之上的。一旦这些“理想”的规划进入现实,就会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扭曲。结果,不是规划完全走味,就是干脆无法实施。制度经济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发展出一套规范分析的方法。这一些方法可以成为理解规划中制度因素的有用工具。如何借鉴制度经济学的新进展,开拓城市规划的视野,建立起城市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是一个对未来规划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方向。

  专家团评语 :引入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系统地解释城市规划领域的若干核心问题,为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摘要:在对我国控规的缘起、框架和现有问题的分析上,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分析视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本质——土地发展权进行了解析,指出控规是土地利益分配的重要工具。提出转型期我国控规改进的思路,不应是成果形式上的法定化,而应是尊重土地发展权基础上的市场化。为此,不仅要改变目前视控规成果为“终极蓝图”的做法,引进动态的“过程规划”,而且要注重建立和控规配套的政策体系,强调规划的实施和可操作性。

  专家团评语 :对控规调控的对象进行精准剖析,并提出控规动态调整的理论基础。

  摘要:正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路口,文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文化遗产,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城市和她的人民进行思考和探索。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也是明天的希望。因此,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宏观的、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和分析。

  专家团评语 :以一种“文化自觉”的姿态提出城镇化洪流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文化建设”功能。

  24、论城乡规划管理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间范畴——写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之际

  摘要:在介绍《城乡规划法》规定的规划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规划区与行政区域、规划区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提出城乡规划行政管理的权力空间范围和责任空间范围两个不同的概念,指出法律在这两者的规定上并不完全重合。分析了不同规划管理权力的空间适合使用的范围,以及不同空间范畴内规划行政管理的力度差别,主张规划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间范畴应该与规划许可权的空间范畴对等,即“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

  专家团评语 :清晰地阐释了不同规划区中规划权力的类型,分辨出隐含其中不对等的责任关系。

  摘要:提出把规划理论分成规划范式理论、规划程序理论和规划机制理论三部分,分析了中国规划理论的这三部分受到的中国传统哲学、50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现代西方规划理论三个源泉的影响。讨论了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的改革问题,认为可以把规划改革分成职能范围的改革和行政能力的改革两方面。现阶段的规划改革首先应该分清规划的基本职能、中等职能和积极职能,规划工作应该集中于基本职能,减少其他职能的内容,同时改进、加强在执行基本职能时的规划行政能力。

  专家团评语 :结合西方规划理论、中国传统哲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实践,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规划范式理论、规划程序理论和规划机制理论,创新了规划理论研究框架。

  摘要:认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是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介入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出了建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三个途径,提出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矩阵的设想和构成内容。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具体指标的选取与应用方法。

  专家团评语 :研究成果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地介入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建立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一个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体制转型的基本特征及城市空间重构的基本方面,并重点评析了政府企业化治理、城市增长机器、二元规制环境等对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影响。

  专家团评语 :重点分析了政府企业化治理、城市增长机器、二元规制环境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是中国复杂转型环境下城市研究的重要原创性成果之一。

  摘要:从分析当代城市规划学的困惑的表象和原因入手,进而提出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归纳出城市规划学变革的方法论——新理性主义的四方面特征:从单一连续性转向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并存;从注重确定性转向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并存;从突出城市的可分性转向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并存;从严格的可预见性转向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并存。进而从这四方面“并存”提出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规律的城市规划变革七方面重点,即:对城市总体设计进行期中评价;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强调层层嵌套式的城市结构;倡导用地混合与交往空间;实施从下而上的”社区魅力再造;提倡弹性的规划结构;形成城市群的协同机制。

  29、论《城乡规划法》“控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技术参考文件”到“法定羁束依据”的嬗变

  摘要:相对于《城市规划法》的“赋权”及“管理法”取向,本文认为《城乡规划法》更多体现了“控权”的立法精神及实质性安排;相应地,《城乡规划法》条件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从政府内部的“技术参考文件”转变为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羁束依据”。本文以行政法学视角为切入点,论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演进及地位与作用的嬗变;进而结合法制建设目标及现实发展条件,讨论如何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专家团评语 :明晰的告诉读者,控规不仅是对开发行为的控制,更是对管理者行政行为的制约。

  摘要:一座理论大厦所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在其安放最初一块奠基石时,就已经决定了。城市研究今天所遇到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对城市本质认识的不足。城市与非城市的差异,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密度的变化;也不在于其分工的不同、产业的差异,而在于其公共产品的本质。城市是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城市政府就是生产和提供这些公共产品的“企业”。同所有企业一样,城市政府的核心要素,就是其商业模式。不同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城市的成长路径。城市的制度原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城市问题,拓展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专家团评语 :在制度经济学框架内建构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城市的本质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的论断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

  专家团评语 :提出了将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转化为低碳城市建设行动的分析框架。

  摘要:城乡规划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领域。城乡规划学科经过新中国60年的建设培育,已在全国城乡规划学术界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业界形成庞大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远远跨出了原建筑学一级学科的学科范围。目前,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本文拟从学科内涵、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然性、新学科研究领域、二级学科设置、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论证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专家团评语 :探讨设置“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发展前途,直接推动了城乡规划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历史进程。

  摘要:正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根据国际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逐步加强了城乡统筹的工作力度,明白准确地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要:通过对《周礼》文本的解读,在对其记载的与城市规划过程相关的官职及其职责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论文提出,要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考工记》的记载,需要有更广泛的研究,《周礼》提供了其中更为本质性的一部分。

  专家团评语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

  摘要: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经济地域分工及中国城市发展制度环境的重塑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地增长,更在地方政府之中滋生了增长主义的城市发展的策略。然而,随着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面的隐性危机逐渐进入了显性化阶段,增长主义必须也必将终结。本文在剖析城市增长主义空间表征的基础上,厘清了增长主义的逻辑体系与危害,揭示了终结增长主义的内外推力,进而提出了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重大转型及所一定要采取的新的应对。

  专家团评语 :揭示了城市增长主义的逻辑体系和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终结增长主义的观点,为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比较分析了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和政策规划三类不同规划的概念内涵、品种特征、编制思路和工作重点。增量规划由于面对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而以空间形态设计为重点,存量规划的重点是处理复杂的既存利益格局调整问题,政策规划则是上述两类规划实施必不可缺的支持手段。针对上述规划类型的特点,选取了深圳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

  摘要:针对我国总体城镇化水平尚不高,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拐点”抑或到来的悖论,在既有结构下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探究其成因,提出流动人口群体的“不对称转移”判断,并运用“经济家庭”假说对农村人口迁移的微观动力机制作出理论诠释;进而从流动人口的非正式城镇化情景出发,对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的“城镇化-消费增长”前景加以辨析。在研究之后发现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议题思考。

  专家团评语 :对我国城市化问题中特有的流动人口不对称转移现象作出了有效的理论诠释。

  摘要: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设计、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四类空间规划各具特点,共同发展的新趋势是强化空间管制。各自职能分工上,城乡规划是“一书三证管建设”、土地规划是“三线两界保资源”、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策区划管协调”、生态功能区划是“功能分区保本底”,实质都是基于土地发展权的空间管制。结合我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业已形成“隐性”、“国有”的两级土地发展权体系,直接影响各类空间规划的“责”“权”定位。现阶段,空间规划协调难问题突出,走向规划协同是大趋势,重点是共同责任下的协作配合,城乡规划也应加强层级衔接,明晰工作者角色定位,重视土地权益,关注乡村地区以及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利用。

  专家团评语 :对比总结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四类空间规划的特点和管控模式,为多规协同提供了发展方向。

  摘要: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水弹性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ECO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水弹性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水弹性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水弹性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专家团评语 :系统总结了水弹性城市的理论内涵,以及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实践探索。

  40、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理论架构与机制创新——来自北京和广州的考察与思考

  摘要:城中村是中国特大城市现代化发展最后的堡垒,对城中村进行空间、经济与社会功能的结构性乃至系统性再造是特大城市“十三五”期间面对的历史性挑战。目前中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多种模式存在着共性的问题:“排斥性”、高成本、低效率、逆垄断、不可持续等,中国特大城市迫切地需要建立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模式。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调查研究为基础,试图构建中国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的理论架构和实施机制,特别提出特大城市需要并可能将非户籍非流动人口可支付健康住房纳入城中村改造规划,极大降低特大城市非户籍非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

  注:摘要中出现“正”表示早期文章未编写摘要,以正文开始内容代替。

  遴选专家名单(票选日期截止至2017年9月10日,共109名专家参加了投票,以姓氏笔画排序)

  阅读原文”在线阅读全文,还可以“一键下载40篇论文”,是否很棒呀!赶紧去研读论文吧~

致敬改革开放40年 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

时间: 2023-09-13 18:33:42 |   作者: 建筑桥梁照明

  40年改革开放,中国巨变;40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40年春风化雨,岁月如歌。

  2018年2月14日,习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

  中国城市规划亦跟随改革开放的步伐,风雨同舟砥砺前行。2017年,恰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刊《城市规划》杂志创刊40周年之时,《城市规划》策划了“40年40篇论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学术论文遴选”活动。历时半年的遴选工作,109位专家对所有论文的认真研读、仔细筛选和匿名投票,产生了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在专家现场评议阶段,专家评议团队对入选“40年40篇论文”的文章进行了现场评议,产生了10篇对学科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论文,向为城乡规划事业作出奠基性贡献的前辈、学者们致敬!

  为致敬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特此重温“40篇影响中国城乡规划进程的优秀论文”,详细名单及专家点评如下。

  摘要:正 所谓城市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具体地说来,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比重的逐步的提升,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地区分布的变化,工业和城乡之间关系的特点,以及城镇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等几个维度内容。

  摘要:这篇文章着重研究城市的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会产生不同的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总是受到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影响和制约。研究城市形态可以使规划者自觉地掌握城市形态变化的规律,提出较为合理的规划方案,并利用其规律进行引导和控制。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经济地理、城市建设方针、经济投资、城市的现状、自然环境、城市交通等。这一些因素是综合地起作用的。自然力和人为的力,自然和规划,交错地对城市形态起作用。它们常表现为线形的,由内向外,磁性相吸,以及内部调节的特点。规划工作者要注意城市各要素之间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最后作者提出了研究城市形态的方法。

  摘要:正 一、问题的提出 城镇和乡村是人类聚居的两种基本形式。城镇是以工商业等各种非农业活动为主、聚居人口较多、人口和建筑密度较大、具有相当市政基础设施的居民点,它们一般是不同范围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乡村是以组织农业生产为主、聚居人口较少、人口与建筑密度较低、基本不具有市政设施和市镇形态的居民点。

  专家团评语 :指出中国城镇与城镇化研究中的人口统计问题,为城市地理学介入并推动城市规划学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摘要:1980年提出的城市发展总方针,经过8年的实践,既显示了它的正确性,也反映出某些不足之处。本文从反思角度对这一方针作出了评价,并对改革、开放时期的城市发展方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专家团评语 :打破了以往的“规模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有关城市发展方针的新见解。

  摘要:改革的深化,冲击了传统的规划思维方法。本文从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的核心问题——利益制约出发,对规划适应商品经济体制、考察经济实力、调动公众参与、保持价值中立等问题进行思考,并由此提出若干对策性建议。

  摘要:本文作者针对我国规划界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感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肯定过去成绩的基础上,对今后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发表了探索性的意见,本文还强调了规划要着重于更为广义的内涵。作者为我国城市规划事业未来的发展模式提出了理论框架。

  专家团评语 :明确城市规划在物质规划层面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强调在物质规划基础上要着重于更广义的内涵,为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构建搭建了理论框架。

  摘要:这篇文章着重研究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中有关土地使用、社会组织、规划原则及评价标准、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并由此阐明我国城市规划在新时期所面临的问题。

  专家团评语 :系统研究了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对城市规划中的土地使用、社会组织、评价标准、公众参与等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剖析容积率基本概念出发,指出了容积率内含的四个基本特性,具体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些特性协调城市政府、城市规划师、开发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影响容积率的几个主要因素。

  专家团评语 :对容积率做了系统凝练的研究,提出了其作为城市规划重要管控工具的运用方法。

  摘要:正 “城市既是多种建筑形式的空间组合,又是填充在这一空间结构内、并不断与之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各种社团、企业、机构等在时间上的有机组合。一个城市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与它所集中和流传的文化之规模和复杂程度紧密关联......人类社会的文化成就、文化积累越是广博丰厚,就越显出城市在组合、开发这些文化成果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

  专家团评语 :系统总结芒福德的自然观、人文观与区域论、整体论,创造性地提出建构人居环境科学的倡议与设想。

  摘要:现代城市设计应该同时考虑物质环境质量的提高,社会心理价值的定位和投资效益的实现。本文试图从城市设计策略的角度探讨研究现代城市设计中环境和空间设计的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

  摘要:本文在研究大规模城市改造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历史背景和文化保护区应进行小规模改造、整治,并就其意义及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

  专家团评语 :针对大规模城镇改造问题,阐释小规模改造整治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小规模改造整治的规划设计方法。

  摘要:本文从复合ECO理论角度界定了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从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系统协调发展角度,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创建标准,从总体设计、功能区规划、建筑空间环境设计三个层面探讨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对策,提出了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法,以期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开展。

  专家团评语 :在城市规划学界最早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开创了对生态城市研究的新领域。

  摘要:1848年英国诞生了一部《公共卫生法(Public Health Act)》,从此,现代城市建设拉开了法制化发展的序幕。但世界上专门为城市规划制定的第一部国家级的法律,直到20世纪初才出现。

  专家团评语 :高度概括了世界城市规划法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景,是城市规划法系研究的基础性成果。

  摘要:我国东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地区,均是全国重要的经济核心区,对其周围地区有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既是集聚核,又是扩散源,而且同处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但由于彼此间在具体区位、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与结构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因而其空间问题的表现形式又各有特色。以宏观背景分析、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大中城市的集聚与扩散、乡村地区城市化、区域发展各具特色五个方面对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进行探讨。

  专家团评语 :系统研究我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的空间积聚与扩散,标志着一个重大科研成果的集成。

  摘要:城市规划是市场有序运行的根本原则 ,规划实施是全社会的事业 ,因此 ,要保证规划的实施 ,规划就应当是城市政策的集中体现 ,并建立面向社会利益调配的规划制度 ,从引导和控制两个方面完善规划实施的手段。

  专家团评语 :比较早地系统研究了城市规划实施的若干问题,厘清了规划引导与规划控制不同层面的实施策略,构建了支撑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理论方法。

  摘要:1990年代,中国许多城市所发生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的拓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其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诸项动力因素,并讨论了不同发展的策略下城市规划的作用。

  摘要:在回顾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和形成原因;同时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特点,指出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建筑保护更新的几个问题;最后结合实例分析提出了我国历史街区的规模范围核定标准。

  专家团评语 :作者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提出历史街区历史真实性、生活真实性和风貌完整性的规模范围核定标准。

  摘要:城市定位理论在经历了长期的实践之后,已呈现出某些不足之处。这种建立在以外部环境长期不变,而且城市政府无所不能的假设上的城市规划学说,显然需要从实际出发做修改补充。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从城市定位理论存在的三方面基本缺陷分析入手,介绍城市竞争力的基本概念,尤其是通过引进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其与城市定位理论的比较,从而得出必须以基于增强城市自身适应性的城市竞争力理论来补充完善传统的定位理论的结论。综合竞争力概念只适应于产业和功能多元化的大城市,而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而言,城市核心竞争力更为适用。

  专家团评语 :在城市竞争的环境下,提供了能改变城市定位静态表达的一种方案。

  摘要:就空间论空间的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化、多元化的社会经济进程,城市规划必须研究空间背后的社会利益机制,所有的城市规划工作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利益问题进行的,城市规划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一种工具,城市规划的目标就在于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利益应该始终是城市规划师的基本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但是城市规划并不能自动地实现公共利益,为此需要克服来自几个维度的自利性影响。城市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不仅应该在空间上拓展,更应该在学科领域上加强交叉,尤其是注重对于决定土地与空间利用模式的利益关系的研究,应该逐渐向政策科学转变,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应该重视规划中的利益诉求机制的建设和规划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公益用地范围的界定。

  专家团评语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开创了城市规划领域公共利益研究的先河。

  摘要:正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后出台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标志着我国的转型正处于重要的关头,同时将我国城市规划的未来走向问题突出地提到我们面前。我国现代城市规划一般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代建立的,但是,若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公共行政职能和公共政策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本质来权衡,则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构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专家团评语 :针对利益纷争,思辨性地呼吁城市规划从技术工具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檄文。

  摘要:长期以来,制度因素一直是城市规划中无法规范分析的一个领域。许多规划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制度影响为零的假设之上的。一旦这些“理想”的规划进入现实,就会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扭曲。结果,不是规划完全走味,就是干脆无法实施。制度经济学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渐发展出一套规范分析的方法。这一些方法可以成为理解规划中制度因素的有用工具。如何借鉴制度经济学的新进展,开拓城市规划的视野,建立起城市规划的制度分析框架,是一个对未来规划理论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方向。

  专家团评语 :引入制度经济学分析框架,系统地解释城市规划领域的若干核心问题,为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摘要:在对我国控规的缘起、框架和现有问题的分析上,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分析视角,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本质——土地发展权进行了解析,指出控规是土地利益分配的重要工具。提出转型期我国控规改进的思路,不应是成果形式上的法定化,而应是尊重土地发展权基础上的市场化。为此,不仅要改变目前视控规成果为“终极蓝图”的做法,引进动态的“过程规划”,而且要注重建立和控规配套的政策体系,强调规划的实施和可操作性。

  专家团评语 :对控规调控的对象进行精准剖析,并提出控规动态调整的理论基础。

  摘要:正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路口,文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文化遗产,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城市和她的人民进行思考和探索。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也是明天的希望。因此,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局的、宏观的、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和分析。

  专家团评语 :以一种“文化自觉”的姿态提出城镇化洪流中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的“文化建设”功能。

  24、论城乡规划管理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间范畴——写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之际

  摘要:在介绍《城乡规划法》规定的规划区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规划区与行政区域、规划区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提出城乡规划行政管理的权力空间范围和责任空间范围两个不同的概念,指出法律在这两者的规定上并不完全重合。分析了不同规划管理权力的空间适合使用的范围,以及不同空间范畴内规划行政管理的力度差别,主张规划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间范畴应该与规划许可权的空间范畴对等,即“城乡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

  专家团评语 :清晰地阐释了不同规划区中规划权力的类型,分辨出隐含其中不对等的责任关系。

  摘要:提出把规划理论分成规划范式理论、规划程序理论和规划机制理论三部分,分析了中国规划理论的这三部分受到的中国传统哲学、50年来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现代西方规划理论三个源泉的影响。讨论了转型时期中国城市规划的改革问题,认为可以把规划改革分成职能范围的改革和行政能力的改革两方面。现阶段的规划改革首先应该分清规划的基本职能、中等职能和积极职能,规划工作应该集中于基本职能,减少其他职能的内容,同时改进、加强在执行基本职能时的规划行政能力。

  专家团评语 :结合西方规划理论、中国传统哲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实践,提出了转型时期中国规划范式理论、规划程序理论和规划机制理论,创新了规划理论研究框架。

  摘要:认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对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是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介入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提出了建立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三个途径,提出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矩阵的设想和构成内容。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具体指标的选取与应用方法。

  专家团评语 :研究成果使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对于城市规划专业实质性地介入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要:建立了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一个制度分析框架,揭示了体制转型的基本特征及城市空间重构的基本方面,并重点评析了政府企业化治理、城市增长机器、二元规制环境等对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影响。

  专家团评语 :重点分析了政府企业化治理、城市增长机器、二元规制环境对城市空间重构的影响,是中国复杂转型环境下城市研究的重要原创性成果之一。

  摘要:从分析当代城市规划学的困惑的表象和原因入手,进而提出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并据此归纳出城市规划学变革的方法论——新理性主义的四方面特征:从单一连续性转向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并存;从注重确定性转向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并存;从突出城市的可分性转向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并存;从严格的可预见性转向可预见性与不可预见性并存。进而从这四方面“并存”提出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规律的城市规划变革七方面重点,即:对城市总体设计进行期中评价;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强调层层嵌套式的城市结构;倡导用地混合与交往空间;实施从下而上的”社区魅力再造;提倡弹性的规划结构;形成城市群的协同机制。

  29、论《城乡规划法》“控权”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从“技术参考文件”到“法定羁束依据”的嬗变

  摘要:相对于《城市规划法》的“赋权”及“管理法”取向,本文认为《城乡规划法》更多体现了“控权”的立法精神及实质性安排;相应地,《城乡规划法》条件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从政府内部的“技术参考文件”转变为规划行政管理的“法定羁束依据”。本文以行政法学视角为切入点,论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演进及地位与作用的嬗变;进而结合法制建设目标及现实发展条件,讨论如何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

  专家团评语 :明晰的告诉读者,控规不仅是对开发行为的控制,更是对管理者行政行为的制约。

  摘要:一座理论大厦所能达到的高度,往往在其安放最初一块奠基石时,就已经决定了。城市研究今天所遇到的瓶颈,很大程度上,是源自于对城市本质认识的不足。城市与非城市的差异,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密度的变化;也不在于其分工的不同、产业的差异,而在于其公共产品的本质。城市是一系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城市政府就是生产和提供这些公共产品的“企业”。同所有企业一样,城市政府的核心要素,就是其商业模式。不同商业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城市的成长路径。城市的制度原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很多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城市问题,拓展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和实践。

  专家团评语 :在制度经济学框架内建构城市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城市的本质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集合的论断具有深远的影响。

  摘要:对国内外低碳城市的理论研究和规划建设实践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提出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应关注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方面,并针对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的关系、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理论基础以及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做了初步探讨,提出低碳城市深入研究的方向。

  专家团评语 :提出了将低碳城市规划的理念转化为低碳城市建设行动的分析框架。

  摘要:城乡规划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领域。城乡规划学科经过新中国60年的建设培育,已在全国城乡规划学术界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业界形成庞大和强有力的支撑体系。远远跨出了原建筑学一级学科的学科范围。目前,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本文拟从学科内涵、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然性、新学科研究领域、二级学科设置、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论证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专家团评语 :探讨设置“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发展前途,直接推动了城乡规划学科成为国家一级学科的历史进程。

  摘要:正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根据国际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逐步加强了城乡统筹的工作力度,明白准确地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摘要:通过对《周礼》文本的解读,在对其记载的与城市规划过程相关的官职及其职责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论文提出,要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不能仅局限于《考工记》的记载,需要有更广泛的研究,《周礼》提供了其中更为本质性的一部分。

  专家团评语 :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周礼》所记载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的基本架构,并展示了其中的复杂性。

  摘要: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经济地域分工及中国城市发展制度环境的重塑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地增长,更在地方政府之中滋生了增长主义的城市发展的策略。然而,随着当前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全方面的隐性危机逐渐进入了显性化阶段,增长主义必须也必将终结。本文在剖析城市增长主义空间表征的基础上,厘清了增长主义的逻辑体系与危害,揭示了终结增长主义的内外推力,进而提出了中国城市规划面临的重大转型及所一定要采取的新的应对。

  专家团评语 :揭示了城市增长主义的逻辑体系和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终结增长主义的观点,为增量规划到存量规划的转变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要:比较分析了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和政策规划三类不同规划的概念内涵、品种特征、编制思路和工作重点。增量规划由于面对的利益关系相对简单而以空间形态设计为重点,存量规划的重点是处理复杂的既存利益格局调整问题,政策规划则是上述两类规划实施必不可缺的支持手段。针对上述规划类型的特点,选取了深圳的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介绍。

  摘要:针对我国总体城镇化水平尚不高,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拐点”抑或到来的悖论,在既有结构下运用微观分析方法探究其成因,提出流动人口群体的“不对称转移”判断,并运用“经济家庭”假说对农村人口迁移的微观动力机制作出理论诠释;进而从流动人口的非正式城镇化情景出发,对我国城镇化战略中的“城镇化-消费增长”前景加以辨析。在研究之后发现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政策议题思考。

  专家团评语 :对我国城市化问题中特有的流动人口不对称转移现象作出了有效的理论诠释。

  摘要: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设计、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四类空间规划各具特点,共同发展的新趋势是强化空间管制。各自职能分工上,城乡规划是“一书三证管建设”、土地规划是“三线两界保资源”、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策区划管协调”、生态功能区划是“功能分区保本底”,实质都是基于土地发展权的空间管制。结合我国土地所有制的特点,业已形成“隐性”、“国有”的两级土地发展权体系,直接影响各类空间规划的“责”“权”定位。现阶段,空间规划协调难问题突出,走向规划协同是大趋势,重点是共同责任下的协作配合,城乡规划也应加强层级衔接,明晰工作者角色定位,重视土地权益,关注乡村地区以及各类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利用。

  专家团评语 :对比总结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四类空间规划的特点和管控模式,为多规协同提供了发展方向。

  摘要: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水弹性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ECO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水弹性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水弹性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水弹性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专家团评语 :系统总结了水弹性城市的理论内涵,以及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实践探索。

  40、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理论架构与机制创新——来自北京和广州的考察与思考

  摘要:城中村是中国特大城市现代化发展最后的堡垒,对城中村进行空间、经济与社会功能的结构性乃至系统性再造是特大城市“十三五”期间面对的历史性挑战。目前中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的多种模式存在着共性的问题:“排斥性”、高成本、低效率、逆垄断、不可持续等,中国特大城市迫切地需要建立包容性城中村改造模式。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及广州市城中村改造调查研究为基础,试图构建中国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的理论架构和实施机制,特别提出特大城市需要并可能将非户籍非流动人口可支付健康住房纳入城中村改造规划,极大降低特大城市非户籍非流动人口市民化成本,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提供参考。

  注:摘要中出现“正”表示早期文章未编写摘要,以正文开始内容代替。

  遴选专家名单(票选日期截止至2017年9月10日,共109名专家参加了投票,以姓氏笔画排序)

  阅读原文”在线阅读全文,还可以“一键下载40篇论文”,是否很棒呀!赶紧去研读论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