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校园势在必行

时间: 2023-09-07 06:35:31 |   作者: 产品中心

产品特点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在此次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针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问题提出各自主张。国务院总理也出席了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从而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挑战。高等学校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是高校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北京大学围绕建设绿色校园的要求,结合自己发展的实际,将培养师生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学校教学与科研中,通过建设“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成立环保类学生社团、组织环保类学术实践活动、建设综合性环保网络体系、开展“千乡万村”环保巡讲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环保教育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深入开展绿色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绿色校园(绿色大学)也可称为“生态校园”或“可持续发展大学”,是指以生态学的基础原理与方法为基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校园环境生态方面的研究,注重环保人才教育培训,带动社会共同提高环保意识,并且最终将校园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式校园。

  就绿色校园的标准而言,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内容体系。目前普遍将绿色校园的内容体系和评价指标分为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绿色校园教育内容、绿色科研、绿色实践过程、绿色校园建设、绿色校园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等。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追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要坚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反省、调整、改变我们的生产和发展方式。

  绿色校园建设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是生态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于校园的必然结果。据了解,欧美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生态规划的研究,并较早地将生态概念引入学校建设中。1990年10月,来自全球20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在法国塔罗利提出《塔罗利宣言》,标志着绿色校园建设的开始。近年来,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先后启动绿色行动计划,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规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等。20世纪后期,绿色校园理念引入我国,很快得到了国内高校的响应。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16所大学组成的14个项目组围绕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热烈讨论和交流了各校团队关于建设绿色校园的方案。绿色校园建设再一次与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绿色校园建设理念的指引下,北大近年来调动师生积极性,逐渐探索总结出特色鲜明的工作经验。2009年8月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出席了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会上,周其凤介绍了北大绿色校园建设的经验。

  一是建立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北大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研究和探讨环境问题,先后成立了环境科学中心、城市与环境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环境科学学科体系逐步完善,使得学校不仅能进行基础性研究,而且能更直接有效地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二是优化了环保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学校开设了近40门与环境发展紧密关联的课程,涵盖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法律、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北大每年至少有500名新生接受系统的环境知识熏陶和课程训练,约占每年新生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环保领域专业人才。

  三是注重将环保意识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师生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与发展协会、生态文明促进会、清洁发展机制协会、绿色生命协会、绿风社、国际能源学生圈等6家环保社团,以及十多家其他综合性泛环保类社团。部分社团同学以调查问卷方式总结出校园最受关注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编制了《2008年北京大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09年北京大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指南》,开展了《北京大学校园碳平衡》项目的科学研究,分析学校节能减排潜力,为建设绿色校园提供相关建议和决策依据。

  同时还利用社会实践开展了“千乡万村环保巡讲计划”,组织同学们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保志愿服务;针对中小学生的“未来大学生环境教育计划”以及针对首都社区居民的“迎奥运环境教育进社区计划”等大型主题推广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覆盖人数累计已达10万以上。

  四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如开发地下温泉供师生洗浴、加快节能锅炉等设备的改造、安装照明节能节电器等,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正如周其凤在贵阳会议上所谈到的,大学不仅仅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决策依据,而且可以通过教育方式的改变,培养出更多具有环保意识和理念的专业人才。

  在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该注意到绿色校园并不仅仅是绿化校园环境,而且更应该注重环保理念的宣传和推广,绿色精神的营造和传承。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多种功能。高校中的青年学生又是未来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其中的精英分子更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个人环保理念的教育,更要重视学生社会领导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力度造就慢慢的变多的环保意识强烈,综合素养全面,具有卓越领导力、影响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以此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建设绿色校园势在必行

时间: 2023-09-07 06:35:31 |   作者: 产品中心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在此次会议上,世界各国领导人纷纷针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问题提出各自主张。国务院总理也出席了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从而进一步表明了我国政府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保护的积极态度和坚定决心。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危机的日益显现,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挑战。高等学校在国家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是高校在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承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近年来,北京大学围绕建设绿色校园的要求,结合自己发展的实际,将培养师生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学校教学与科研中,通过建设“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开设环境教育类课程、成立环保类学生社团、组织环保类学术实践活动、建设综合性环保网络体系、开展“千乡万村”环保巡讲等多种形式,进行了一系列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环保教育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为深入开展绿色校园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绿色校园(绿色大学)也可称为“生态校园”或“可持续发展大学”,是指以生态学的基础原理与方法为基础,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绿色校园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校园环境生态方面的研究,注重环保人才教育培训,带动社会共同提高环保意识,并且最终将校园建设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园林式校园。

  就绿色校园的标准而言,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指标和内容体系。目前普遍将绿色校园的内容体系和评价指标分为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绿色校园教育内容、绿色科研、绿色实践过程、绿色校园建设、绿色校园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等。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过去那种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已不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追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要坚持用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反省、调整、改变我们的生产和发展方式。

  绿色校园建设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是生态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之于校园的必然结果。据了解,欧美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生态规划的研究,并较早地将生态概念引入学校建设中。1990年10月,来自全球20所著名大学的校长,在法国塔罗利提出《塔罗利宣言》,标志着绿色校园建设的开始。近年来,欧美一些知名大学先后启动绿色行动计划,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绿色大学计划”、加州大学的“校园环境规划”、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等。20世纪后期,绿色校园理念引入我国,很快得到了国内高校的响应。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地16所大学组成的14个项目组围绕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热烈讨论和交流了各校团队关于建设绿色校园的方案。绿色校园建设再一次与全社会的节能减排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绿色校园建设理念的指引下,北大近年来调动师生积极性,逐渐探索总结出特色鲜明的工作经验。2009年8月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出席了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会上,周其凤介绍了北大绿色校园建设的经验。

  一是建立了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北大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研究和探讨环境问题,先后成立了环境科学中心、城市与环境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长期建设与发展,环境科学学科体系逐步完善,使得学校不仅能进行基础性研究,而且能更直接有效地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

  二是优化了环保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学校开设了近40门与环境发展紧密关联的课程,涵盖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法律、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北大每年至少有500名新生接受系统的环境知识熏陶和课程训练,约占每年新生总人数的六分之一。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环保领域专业人才。

  三是注重将环保意识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学校师生自发成立了环境保护与发展协会、生态文明促进会、清洁发展机制协会、绿色生命协会、绿风社、国际能源学生圈等6家环保社团,以及十多家其他综合性泛环保类社团。部分社团同学以调查问卷方式总结出校园最受关注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编制了《2008年北京大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09年北京大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指南》,开展了《北京大学校园碳平衡》项目的科学研究,分析学校节能减排潜力,为建设绿色校园提供相关建议和决策依据。

  同时还利用社会实践开展了“千乡万村环保巡讲计划”,组织同学们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保志愿服务;针对中小学生的“未来大学生环境教育计划”以及针对首都社区居民的“迎奥运环境教育进社区计划”等大型主题推广活动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覆盖人数累计已达10万以上。

  四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如开发地下温泉供师生洗浴、加快节能锅炉等设备的改造、安装照明节能节电器等,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正如周其凤在贵阳会议上所谈到的,大学不仅仅可以通过科学研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决策依据,而且可以通过教育方式的改变,培养出更多具有环保意识和理念的专业人才。

  在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该注意到绿色校园并不仅仅是绿化校园环境,而且更应该注重环保理念的宣传和推广,绿色精神的营造和传承。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多种功能。高校中的青年学生又是未来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其中的精英分子更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个人环保理念的教育,更要重视学生社会领导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力度造就慢慢的变多的环保意识强烈,综合素养全面,具有卓越领导力、影响力和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以此来带动全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