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规划学者我想看到更多地方不只是“空间”而是有乡愁的“地方”

2023-11-24 作者: 哈希体育官网/服务

  人类有一种特别美好的情感,那就是“依恋”。我们会对自己的爱人有依恋,对家人、朋友有依恋,对宠物有依恋——那么,你会不会对你的家、你的城市、你在的地方有依恋呢?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谢涤湘带来分享《记得住乡愁,“空间”就成了“地方”》。

  确实,城市规划呈现在人们面前就是各种图纸,但城市规划工作并不仅只是画图。

  其实,城市规划蕴含相当多知识,理、工、文、艺几方面学科都有涉及,具体包括建筑、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政治、管理、环境、生态等等——这对我们学者来说是件好事,很有丰富的研究问题,而且既能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能申请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甚至艺术基金项目。

  城市规划,就是规划未来城市如何健康有序发展,核心是资源利益的分配。城市里有那么多人、那么多利益群体,大家对资源利用往往有不同看法和态度。因此,城市规划不仅仅只是理性的技术工作,也需要沟通、谈判、妥协。真正好的城市规划并不一定最科学、最完美的方案,而是大家都认可、都接受的那一个。

  上大学之前,我主要生活在乡村,但我父亲是当地负责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的公务员,所以受他影响,从小对城市规划就有了一定认识。

  小时候,我只偶尔去过两三次城市,最远就是长沙。城市繁华的景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高楼林立……

  我就想,我的家乡能不能也像城市一样?家门口的小路直达长沙,家前面的池塘变成小公园,我们大家可以很方便地买到书,可以去到餐馆吃饭……儿时的白日梦,为我未来的职业选择做了铺垫。

  我大学本科读的是兰州大学的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相对于华南理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工科城市规划专业,我们更偏重理论。毕业后,我在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来到广东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工作。

  因为工作忙,我近年来很少回家,但经常会想起家里的事情,一直想回去待几天。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乡愁:农家小炒肉和家乡的道路是我的乡愁。上海人的乡愁可能是里弄、石库门建筑还有灌汤包,四川人的乡愁可能是麻辣火锅和龙门镇茶馆,山西人的乡愁可能是饺子、小米粥还有醋。

  “乡愁”背后是情感的依恋。“依恋”是我们每个人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情结。小孩对妈妈有依恋感,老人对老物件有依恋感。我记得我女儿小时候最爱的公仔是一个小河马,吃饭、睡觉都要抱着它。

  作为城市规划学者,我主要关注人们对空间的依恋——小到宿舍、家、社区,大到城市、国家,人们对不同层面的空间都会产生情感上的依恋关系。

  我现在住在大学里面,环境很漂亮。每天走在校园里,伴着鸟语花香,看到朝气蓬勃的学生面孔,感觉很好。虽然我住的房子已经有二十年楼龄,比较老旧了,但即使外面有更好的房子,我都不愿意搬出去。

  可能很多人都有搬家的经历。从原来比较破败的地方搬到新楼房,还会不时想起过去的场景,比如儿时与伙伴玩耍、四世同堂聚在一起过节……这就是对老家的依恋。

  针对广州一个商品房小区和一个传统小区,我们曾开展过“社区依恋研究”,先设计好调查问卷,然后一对一发放问卷,有时还会准备一些小礼品。

  问卷设计并不简单,要参考很多经典文献,设立一些指标,还要通过预调查反复修订。调查对象的选择也很严格,调查后还要用大量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我们主要考虑的物质性因素包括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对于社区依恋有很重要的影响。

  还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包括邻里关系和社区安全。假如邻里间很融洽,大家对小区会感觉很好;假如邻居间非常冷漠,就会对小区难有什么感情。

  调查过程中,我们得知:不同年龄阶层、不同性别、不同收入阶层、不同住房状况的人对社区依恋的感觉不一样。

  有些老人从荔湾区搬到金沙洲居住,但他们还是喜欢跑回老家原来住的地方喝喝早茶、买买菜、找老邻居聊聊天。年轻人就觉得老城区没什么意思,还是愿意住在新城区,因为他们在老城区生活居住的时间相对较短,另外他们的社交主要是通过网络。租房子的人对社区依恋感没有买房子的人强。

  收入高的人对社区依恋感也不是很强,因为他们社交的范围更大、更广,很多人可能经常出差,在家里待不了多久。

  因为一个人的社区依恋感强,他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对社区就更有荣誉感、责任感。

  我们在荔湾湖畔的五约村做过一个研究。这个村前不久进行了微改造行动,我们得知村民对社区有非常强的依恋感,他们对社区文化和传统历史非常自豪,身体力行地为社区改造出谋划策。

  其实,除了居住条件比较好的社区,那些环境看起来比较差的社区,居民也往往具有依恋感。

  我曾问过一些生活在城中村的朋友,他们都觉得针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城中村条件很好,因为买东西十分便捷和便宜,也挺安全,就是人多了一点、建筑密了一点。很多保障房居民感受也一样。

  很多城市近年来大力开展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建设,进步显著,很多城中村改造虽然没有大拆大建,但里面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不少,也让很多人有了更多依恋感。

  其实,我们不但对自己居住的社区有依恋感,也会对那些不居住的地方产生依恋感,比如旅游景点。

  这是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于连雕塑。于连是一个小英雄,传说中,他撒一泡尿熄灭了侵略者炮火的导索,救了全城居民。我当时正好碰到他们为“于连雕塑”举行换衣服仪式,虽不是特别隆重,但很庄严。

  这个地方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位于在一个面积只有一二十平方米的街角,很多年都没有变过。或许有些地方一看到有这么好的景点,就马上把周边建筑都拆除掉,建设很多商铺,还围起来要门票——但这里没有。

  左边这幅图是荔湾区荔枝湾村,曾经环境污染很严重,但2008年亚运会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现在自然环境也很好,文化渊源也显现出来了,成为了广州非常热门、也很有意思的旅游景点。你如果想去看看真正的老广州,就可以去这里。右边这幅图是北京天坛,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景点。

  这是佛山的岭南天地,它的前身是祖庙的东华里,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但是有些破败。后来佛山市政府引进香港瑞安集团对这个地方进行更新改造,改造后叫岭南天地,虽然也保留了历史文化渊源,但商业化气息相对比较重。

  我们的研究也显示,游客对历史背景和文化类景区的满意度跟景区的“真实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越是真实的景区,游客越喜欢,而且可能重游次数最多。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进行历史街区改造,想把文化遗产包装成旅游景点,但经常拆真古董、建假古董,搞了好多看起来旧的新古董出来。里面的道路也新了,原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也赶走了,连路名都改变了,或者把一些不同地方的古董移花接木拼凑在一起。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真实,完全是被资本绑架了,整个地方的特色文化严重丧失了。

  习曾说过,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又记得住乡愁”,这句话无意间概括了城乡发展规划的两个重要要素:自然地理和文化情感。

  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建设,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然环境,以及民间传统文化和社会要素。只有把这些都很好地保护起来,我们的城市和乡村才会更加宜居、更加舒适。

  左边这幅图是广州,云山和珠水是广州留给人最鲜明的印象。右边是我曾经生活过四年的兰州市,很美,黄河从中穿流而过,四周都是山,塑造了整个城市的形态和精神。

  很多人认为二者没什么不同,但从学术上讲,“空间”是单纯的、抽象的物质空间,而“地方”蕴含着人的情感、意义和社会关系。

  我们希望更多的地方被人想起的时候,不只是一个“空间”,而是一个有乡愁的“地方”。

  城市规划师、投资商和政府工作人员有时只看到抽象的物质空间,例如,这个老房子位置很好,拆掉可以建成高档写字楼或者酒店,赚更多的钱。但是对老房子的所有人来说,老房子可能承载了他家族的喜怒哀乐,承载了他自己很多美好的回忆——那就不只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了。

  所以,城市规划师和政府工作人员看待城市空间时,不能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而是要深入其中成为局内人,探析地方的特点,地方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脉络。我们应该真正保护好那些民间传统文化和有价值的东西。

  当我们所在的城市成为了具有情感和意义的“地方”,我们才可以说实际做到了“诗意地栖居”在城市当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烦,40个国家4500人1000艘船集合土耳其,要给以色列上眼药!

  小朋友真会吃,一口饭一口虾,安排得明明白白!有没有人和我一样,把喜欢的留到最后吃?

  11月22日(采访时间),黑龙江佳木斯,爷爷用大米袋子给孩子制作限量版滑雪服

  LCK前监督爆猛料:EDG和WBG疯狂追求韩援,LCK又将诞生银河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