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 解读《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3-08-25 作者: 哈希体育官网/服务

  ●济宁—曲阜都市区发展定位:中国儒学文化城和历史背景和文化旅游名城鲁南地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复合中心城市

  3月28日,在我市举行的《济宁市城市建设总体设计》评审会上,经过包括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的评审论证,该规划获得了评审通过。在大家的阵阵热烈掌声中,我们好像看到,一个以济宁-曲阜都市区为核心,能源和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旅游业为特色,开放度高、竞争力强、承东联西、融南汇北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中心性城市正带着人们的期望和畅想,踏着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编制背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翻开济宁尘封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一条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为这个本不起眼的小城带来了繁荣,“江北小苏州”的美誉,鲁西南重镇的风光,至今仍为“老济宁”们所津津乐道。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都市,重现济宁当年的风采,是济宁几代人的追求和梦想。

  从宏观上讲,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为济宁融入世界铺平了道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城市规划和建设面临的紧迫任务。新的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也必然带来城市规划建设的变革。

  从中观上讲,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群三圈”城镇体系总体框架,赋于济宁较高的区域地位。《济宁都市圈规划》的编制和通过评审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规划中,高度肯定了济宁的区域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包括济宁、枣庄、菏泽三个设区城市的济宁都市圈中确立了我市做为鲁南区域发展增长极的核心地位,对济宁都市区未来的发展和对整个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寄予厚望。济宁-曲阜都市区的建立,已得到省、市各界及国内专家学者的充分认可。

  从微观上讲,1998年城市规划总体设计编制完成以来,济宁的经济社会环境已有了很大变化,城市面貌极大改善。与此同时,城市用地已突破原总体规划,城市发展受到制约。在新的形势面前,济宁的总体规划应以超前的思维和站在更高的战略高度,在都市区和更大范围内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产业、资源进行联系、整合,发挥区域合作的规模效应,同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的布局与发展。

  据规划部门的同志介绍,制订新一轮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首先坚持了“服务发展”原则。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研究和制定城市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时,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去。二是坚持了“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原则。统筹区域发展,最大限度地考虑经济全球化对本区域的影响,从山东省、都市圈、济宁-曲阜都市区的角度,充分论证城市发展的外部区位条件,合理确定济宁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关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突出济宁特色;统筹城乡发展,对区域内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做综合规划,保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了“以人为本”原则。城市是为人服务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城市规划应最大限度地考虑人口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经济稳步的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并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创造一个与自然有机协调的舒适、优美、方便和宜人的人居环境。四是坚持了“生态优先”原则。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将城市发展规模严控合理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内;充分的利用优越的河湖资源建设生态廊道和绿地斑块,利用采煤塌陷地发展生态湿地,同时也加强外围大环境生态基质的建设,形成具有运河特色的生态环境。五是坚持了“可操作性”原则。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其实施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建设过程。这既要求其具有一定的刚性,对城市建设要有很强的指导性,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又必须要正确地处理好理想与现实、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考虑城市的现状条件,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确定各期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确保方案可操作性。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近期:2004至2010年;远期:2004至2020年。远景:至2050年左右。

  三个层次为济宁市域、济宁-曲阜都市区、济宁市区。济宁市域:包括市中区、任城区、曲阜市、兖州市、邹城市、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嘉祥县、汶上县、泗水县、梁山县,共计2区3市7县。总面积10684.9平方公里,2003年末总人口798.8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28.638万人。本区的研究重点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策略、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与布局、城镇体系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济宁-曲阜都市区包括市中区、任城区、兖州市、邹城市、曲阜市,共计2区3市,2003年末总人口341.49万人,土地总面积3871.2平方公里。本区为济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核心区,研究重点为济宁市、兖州市、邹城市、曲阜市的组织、经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四个一体化建设。济宁市区即济宁市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总用地118.07平方公里,是本次规划的重点地区。两条主线为发展与引导线、控制与保护线。都市区发展定位———中国儒学文化城和历史背景和文化旅游名城,鲁南地区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的综合性复合中心城市

  都市区发展的策略为“优势互补,职能各异,相向发展,一体化建设”。即原四个城市充分的发挥自身特点,突出主导职能,按照组织管理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目标,实现城市间优势互补,带动鲁南地区整体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的提高。复合中心实施行政中心东移,各城市间相向发展,首先取得空间布局一体化。

  组建济兖邹曲复合中心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四个城市的一体化建设。山东南部应该有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没有在这里成长出一个足够大的城市的原因主要在于导致大城市发展的一些要素或优势在这里被分散在附近几个点上,而没有集中在其中某一个城市。单凭济宁的政治中心,兖州的交通枢纽,邹城的煤炭,曲阜的文化旅游都不足以单独形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区域性大城市。但是如果有一种机制把这些近在咫尺的优势组合起来,就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城市发展力量。

  都市区组织管理一体化就是要建立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政治中心东移至曲阜,通过行政手段把济宁、兖州、邹城、曲阜组合到一个政治实体之下,使现状四个城市的优势相互补充,形成区域中心城市。

  都市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成立体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及公交同城化,形成供电系统一体化,实现金融同城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创建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同城化,建立大都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统一规划建设都市区大型社会公共设施,统一规划开发建设煤炭塌陷区和都市区内河流水系及绿色系统,共同治理区内水污染,统一规划建设垃圾处理厂和垃圾收集、转运点,实现城市垃圾综合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统一规划都市区核心区土地利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和效益。

  都市区生态环境一体化,都市区要按照“生态都市区”的目标建设,包括高质量的环境改善,高效益的转换系统,高效率的流转体系,多功能、立体化的绿化系统和高质量的人文环境。

  都市区经济一体化,形成四城市间的横向经济网络,实现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收益,从而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建设成为能够带动鲁南地区发展的中心城市。一是建立起四城市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资源收益。二是建立起四城市各有特色又相互补充的商品流通市场和服务市场,提高第三产业经济地位,以增强经济活力。三是建立起四城市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系统,形成内部的经济联系和经济网络,以增强四城市经济的整体性和抗风险能力。四是增强企业活力,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以应对中国加入WTO后必将出现的外部冲击。五是进行产业体系升级,变自然资源依赖型技术、人才、信息主导型,以利于加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世界市场之间的竞争。发展目标———区域性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的策略总目标是,至2020年,形成以济宁-曲阜都市区为核心,能源和农产品深加工为支撑,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旅游业为特色,开放度高,竞争力强,承东联西、融南汇北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发展中首先要坚持优势性原则,集中力量发展具有发展力的产业和经济中心;二是要坚持区域一体化原则,全市简略布局打破行政界限,实现资源共享,鼓励自然资源、能源、人力资源、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大型基础设施共享机制;三是要坚持国际化原则,进一步对外经济交流,加快与世界经济的对接和融合;四是要坚持生态性原则,保护生态敏感区,制定产业环境准入门槛,发展绿色制造业,利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

  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重点发展优势、基础产业和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控制投资空间导向,推动欠发达地区发展。通过财政杠杆调节,为欠发达地区发展减轻负担、增加投资;消除市场壁垒,促进人口和生产资料的自由流动。

  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建立劳务输出服务机构,提供信息资源,为外出务工者提供法律保护等业务,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推进横行经济联合与协作;学习外界先进经验,改善发展环境。

  制定严格的产业准入门槛。避免低效益和重污染项目的建设,在此前提下,加大土地供应。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促进同类或互补产业的空间集聚。抢抓机遇———当好鲁南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

  济宁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东部是技术先进、基础雄厚的沿海地区;西边是能源、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基础不够发达的内陆地区。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既有利于引进沿海地区的先进的技术,又便于利用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其他资源,是联系沿海和内陆、南方和北方的重要枢纽。丰富的煤、电、水等能源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更是济宁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在振兴西部战略上确立我市做为鲁南区域战略增长极地位,国家重点项目“中华文化标志城的”建设,为济宁都市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全党抓经济,重点抓调整”,举全市之力扩大开放,招商引资,2004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0.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12亿美元,目前累计已有14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我市。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投资的一批外资大项目和国内投资的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济宁高新区、曲阜新区的建设与发展,为济宁建设未来的济宁-曲阜都市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全市GDP达到1102亿元,增长17%%,三产比例由上年的14.4:49:36.6调整为13.8:51.6:34.6,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04.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4.06亿元,为济宁的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和空间。

  良好的机遇,是济宁构画未来城市建设的美好蓝图所不可或缺的主要的因素和条件,也是快速推进济宁-曲阜都市区建设的动力之源。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淮海经济区中范围内最有希望成为区域中心的城市主要有两个,即济宁市和徐州市,两市基本处于同一层面,谁能引领淮海经济区今后一段时期至关重要。2003年江苏省提出,全力打造以徐州为核心的都市圈,其涵盖的范围也正是济宁市力争的辐射范围,徐州市咄咄逼人的发展也正是济宁重点应对的挑战。面对机遇和挑战我市提出了组群结构大城市总的指导思想是:城市化、工业化双轮驱动,以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四大板块为支撑,以济宁高新区、曲阜新区两大亮点为牵动,通过实施组织管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经济布局四个“一体化”,形成组群结构布局的大城市框架,建立中心突破、轴线辐射、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城市新格局,使济宁市域形成不一样的等级、不同职能、联系密切、分布有序的城镇体系。把济宁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充满了许多活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环境优美,适宜人居;文化浓郁,富有魅力的城市,真正担当起带动鲁南地区整体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规划已经制定,蓝图已经绘就。如果说几百年前我们的先人能在济宁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江北苏州”、“鲁南重镇”这样的奇迹,那么今天的济宁人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盛世,将会大大超越前人,让更多的神话化为现实。